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群体和教师群体均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同样的课程内容在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和不同班级实施都会产生较大差别。许多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与幼儿不断互动,共同成为生成发展课程的主体。根据我们的研究,教师和幼儿互动生成的课程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生成发展的课程活动,生成发展的课程线索,生成发展的课程主题。
一、生成发展的课程活动
教师和幼儿在使用教材开展互动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然生成一些新的活动,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生成发展的课程活动"。生成发展的课程活动基本上是个别的、独立的,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兴趣的随机拓展,具有自然引入新的学习经验和内容的功能。这些生成的活动往往可以成为原有课程生长树上的一个个"果子"。
有些生成活动具有较明显的"即兴"特征。例如,"惊奇一线"课程单元有许多有关"线"的互动活动。在寻找"线在哪里"的时候,幼儿发现了许多生活中存在的"线",生成了"神奇的网"的活动;在"和线玩游戏"的时候,他们发展出"长龙跑""卷炮仗"和"玩圈"的游戏。这些生成的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有关学习经验,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有些生成活动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比如,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开展了大班"特别的我"主题活动,幼儿在学习和形成有关人的差异的经验时,引发了"胆大好还是胆小好"和"老人和小孩相同的地方多还是不同的地方多"的争论。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问题,有效地加以引导和推动,于是幼儿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比较,开展了一些新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方式是:
1.讨论话题--针对有的幼儿提出的问题开展讨论,请幼儿摆出各自的观点,但是教师不解答。
2.画出想法--让幼儿用图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即把自己想说的话画成简单的图画。
3.讲述见解--幼儿讲解自己的图画所表示的想法,由教师将他们的想法分别用文字简要地记录在图画旁。
4.展示双方观点--教师和幼儿一起对不同观点进行归类,然后展示在活动室墙面上。
5.家长参与--家长积极参与讨论,用文字或图像表达意见,也展示在活动室墙上,适时讲给幼儿听。
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的经验表明,教师及时抓住活动生成点可以酝酿更大范围的活动。例如,幼儿园在开展"可爱的动物"主题时,有些幼儿出于对动物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认为"做动物多好啊,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好安逸哦"。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想法,引导幼儿生成了"做人开心还是做动物开心"的活动。在幼儿形成相悖观点并讨论、表达后,教师又让幼儿在园里征求其他班孩子和家长的意见。于是,该活动引发了全园大讨论。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幼儿对人和动物的区别、人的本质特征等问题有了较深的感悟。
研究发现,主题内容对幼儿和教师能否生成活动有较明显的影响。有些主题生成活动的可能较小,而有些主题生成活动的可能较大。例如围绕"各行各业"课程单元,各个幼儿园均有不同的生成活动,如"我来设计我的家""帮助我们的人""走进麦当劳""驾驶飞船去旅行""参观电视台""我们的广告",等等。
有趣的是,当我们把这些来自不同幼儿园的个别活动归纳起来时,我们发现了更为丰富的扩展了的课题单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地成为教师继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