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改革是新《纲要》颁布以来幼教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2006年3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的重点研讨内容之一。"数学教育研究专辑"反映了本次研讨会上有关数学教育的部分成果,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近几年来,不少人对中国的数学教育发表评论,特别是对儿童基础阶段的数学教育提出了质疑。美国一篇题为《为创新开道》的文章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指出:"的确,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的中学生屡屡取得标准化考试的高分和金牌,让世人刮目相看,但中学好像就是他们的顶峰所在了。学术专家说,中国数学对现代数学研究几乎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连乐观派人士都承认中国在数学领域落后于世界尖端水平至少十年。诚然,一个拥有众多数学神童的中国可以为世界提供数以百万计的合格计算机程序员,但是,如果中国真正想成为一名高技术选手,那么它的学生就必须能创造。"文章还提到哈佛大学数学教授丘成桐对中国基础阶段的数学教育也提出同样的看法。丘成桐教授认为,中国数学教育既不应失去创造性,也不要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的概念,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讨论促使我们对我国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进行反思:幼儿阶段究竟需要怎样的数学教育?在幼儿真正建立数概念之前,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数学教育?如何进行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的数学教育?让幼儿进行大量的计算技巧训练是否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和数学本身的客观规律?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发现幼儿数学教育已经越来越远离数学的本质,远离幼儿实际发展的需求。
幼儿的数学学习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5~6岁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的,此时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异常活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而是让他们进行大量的计算技巧训练,或进行超出幼儿理解水平的抽象数学学习,不仅会影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会使幼儿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国内外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在幼儿没有真正理解和知道什么是数时,就提前让他们学习大量的加减法等,幼儿最终并不能获得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数学教育的本质问题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