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地与空间、材料相互作用的情景性活动。游戏环境是影响幼儿游戏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开展游戏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促使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但是,长期以来在广大农村,由于对游戏的认识不足,指导能力有限以及受经济条件差的困扰,特别是缺乏游戏所需的物质条件,无法提供有利于幼儿游戏开展的环境,游戏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为了克服资金上的困难,大家纷纷把目光转移到周围的环境,寻找可资利用的资源。那么,如何正确利用身边的资源?是不是所有的资源都适用于幼儿的游戏当中?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为农村幼儿园创设游戏环境时提供一些参考。
一、科学分析,正确看待社区资源的多维性
社区资源包罗万象,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生产生活资源、社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功能、特性以及适用性各不相同,在开发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自然资源、生产生活资源的卫生安全性、多功能性
与城里的幼儿园相比,广大农村幼儿园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例如:各种设施、设备可以就地取材,减少费用;还有青山绿水、广阔的天地、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丰富的农业企业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幼儿园无法具备、望尘莫及的。只要农村的幼儿教师肯动脑筋,善于利用,它们都可以成为幼儿游戏取之不尽的有效资源。
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自我防护的意识较为薄弱,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较差,因此,在选择游戏材料时,首先应认真分析是否存在着不洁的、具污染性的或不安全的、带危险性的隐患,是否可以通过清理或改造消除其不洁或不安全的因素,以免对幼儿造成伤害(如尖子上带有一点小刺的天然松果,日常生活中废弃的瓶瓶罐罐,加工厂的一些下脚料等);其次也要考虑是否有趣、可变化、易操作等特征,是否可以激起幼儿的兴趣,可以引发幼儿丰富的想像,增强幼儿与之互动的频率,充分发挥材料的多功能性,进而取得一物多玩的效果(如清洗干净的桃核可以当棋子下,也可以当成汤料;经过改造后的彩色玻璃矿片即可当成宝石,又可在建构游戏中铺路、围墙等它用)。
(二)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的适宜性、适时性和适度性
农村有着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尤其是那些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传统的节日中呈现出的饮食风情和艺术活动等,让幼儿接触、学习这些农村传统的文化,使儿童有机会接受其熏陶,就能顺利地将它们带入幼儿的游戏中,丰富游戏内容,扩展游戏的情节。但是有些民风民俗中也存在不利的因素,特别是各种明显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生活态度和行事方式(如节日里的封建迷信活动、大办酒席时的猜拳闹事、无休无止地打麻将等),使儿童无法选择、无可抗拒地受到消极的影响甚至伤害。
社区的人力资源更多地指向家长资源。许多学者认为:父母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部分地取决于社会阶层。纽森发现,随着社会阶层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处理儿童游戏纠纷时更强调儿童自立和自己解决争端的重要性。这也反映出农村的幼儿家长往往比较重视家庭生活、生产功能,而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功能和自身行为对儿童发展的长远影响。
为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尽自己的所能抵制或减弱社区的文化生活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宣传和发挥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的作用,在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时力求做到适宜、适度、适时。
1.适宜性:即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个性发展特点的,有助于引发幼儿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感的、适宜的社区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如表演游戏中模仿说唱爱好者表演的农村歌、舞、或民间戏曲等,让幼儿有机会接受这些更加浓郁的文化艺术熏陶,养育其健康的身心。
2.适时性:即有些资源可以在幼儿游戏前或游戏后就引进。事先引进的对象可以是幼儿还不怎么熟悉的,需要在幼儿与之互动游戏前,教师有必要进行事先引进并作指导,避免幼儿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事后引进的对象可以是幼儿熟悉的,游戏中幼儿与之已有体验和感受,不妨让幼儿先感受到小小失败以后,再引进相关的对象并让幼儿更深切地掌握。
3.适度性:从特定幼儿的理解能力、行为水平出发,对所提供的资源加以适度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过于笼统,也不过于包办,才不至于使幼儿像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一样,无从下手,也不至于过分约束幼儿的行为而使之失去思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