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对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意义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其意思用在幼儿园管理中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幼儿园的成长与幼儿园教师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幼儿园与教师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一样加以规范。即幼儿园能清楚每个教师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教师也为幼儿园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她们相信幼儿园能实现她们的期望与理想。
随着现代幼儿园的发展,在各种规章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却往往又会带来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僵化的管理体制、一定的官僚气息,幼儿园逐步忽略与无视教师的心理需求,幼儿园教师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热情与激情,漠不关心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幼儿园的凝聚力不断降低,从而导致幼儿园管理费用急剧增长,效率低下,幼儿园的中长期的规划流于形式或彻底失败。
而"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却能够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并能够使幼儿园与教师之间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良好关系,教师能把自己视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幼儿园的发展与规划之中,从而它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幼儿园组织。共建"心理契约"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实现人力资源的自主能动开发,避免幼儿园与教师个人之间由于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缺失。有意识共建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是幼儿园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幼儿园不啪惭的重要保证。
俗话说,"园兴我荣,园衰我耻"。在幼儿园内部,幼儿园与教师虽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两者又存在着一种利益"共生"的关系;幼儿园是全体教师的"生命共同体",这是幼儿园内聚力的根基,也是共建"心理契约"的基础。
现代幼儿园是教学与教师生活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幼儿园是教师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场所,幼儿园的目标是幼儿园成长和教师发展双重目标的统一;如果一个幼儿园只单纯考虑幼儿园办园效益,而不管教师成长,其存在是不可能长久的,优秀的教师迟早会"毁约",愤然而去。共建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是-个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保证教师产出高水平的内激力和承诺(表现为高效率、自愿延长工作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
>>点击查看上一篇:幼儿园教师之成长(11):如何与不同的家长沟通
>>相关推荐:
【幼儿园课程建设相关汇总】
【申请幼儿教师资格认定权限及程序】
【更多幼儿教师招聘、幼儿教师学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