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语文课程标准》)。可是,当我们走进不同年段的词语教学课堂,似乎常常看到一样的词语教学设计--读准字音一认清字形一积累词语一写好汉字......从别学汉字的一年级,到即将小学毕业的六年级,老师们似乎都千篇一律地在帮助学生对生字词进行"读→认→写"的过程,不论这个词语有何特点,也不论学生对这个词语的已有认知水平,更不论这个词语与文章内容上有何联系,以及这个词语能否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理解课文内容。最近听了两位三年级老师针对两个词语进行的词语教学,引发了笔者关于当前词语教学的些许思考。
【案例一】教学指向:生词"脊椎骨"词语来源:《微笑着承受一切》
文章简介:
《微笑着承受一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文章。文章主要记叙了我国女子体操队跳马运动员桑兰在参加一次世界性的体育竞赛时意外地从鞍马上摔了下来,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可她并未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讴歌了桑兰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的教学重难点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桑兰遭遇脊椎骨折,后半生可能永远在轮椅上度过的巨大不幸时,仍微笑着面对一切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描述:
教师出示"脊椎骨"一词,然后让学生指出自己在学习这个词语时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一个学生说"脊"这个字应该读第三声。于是,教师让这位同学带领大家齐读三遍。又一个学生说,"脊椎"这两个字很难写,书写时要注意"脊"的上半部分和"椎"的右半边。老师夸奖这位同学"学习生词真仔细",然后让全班同学描红这个词语,注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提醒。接着老师问,哪一位同学知道"脊椎骨"在哪?学生似乎很兴奋,纷纷举手,于是教师指名一位同学在自己的身上找出脊椎骨的位置。至此,"脊椎骨"这个词语的教学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