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现代教学论观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包括"设计--教学--评价"三个阶段,在"评价"这一阶段中,往往注重在单元测验、考试等形成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上,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过程性评价中"作业"功能的设计与评价。长期以来,中学语文作业大多处于无序状态,局限于抄写词语、阅读练习、周记等形式,数量不多--相对于某些科目而言,质量也不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注入了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习不再是传统的"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也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除了"知识与能力"外,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作为教学重要一环的作业设计和评价理应受到重视。
(一)作业设计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喜欢新鲜,不好呆板、枯燥,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作业设计既要符合教学的原则,又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首先,讲究形式多样,注重全面发展。
谈到中学语文的课外作业,范围极为广泛。因为语文的学习无时不在,学校、家庭、社会处处皆有,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网络资讯、标牌广告,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无不是语文的课程资源。于是,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硬笔字帖随他临;想锻炼学生的听力,电(视)台新闻让他记;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自己录音随他听;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时文美谈、经典名篇,任他选;想走进社会,街头错别字随他挑;想全面发展,手抄报随他编。此外,还有观察、联想、摘抄、写作、调查报告、课本剧等任君选择,可以说,语文世界--多姿多彩,语文作业--形式灵活。例如,预习作业。无论是传统的"预习--上课--复习",还是新兴的"先学后教",课前的预习作业是少不了的。在过去,预习一般是掌握词语音义、了解课文大意等,使学生在课前对将学课文有一大致认识,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在新课程下,为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预习还可以增加另一些内容,如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的作业。在学习《故乡》一文前,可让学生上网搜索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代表作、浙江社戏的文化习俗等,让学生带着兴趣上课,印象更深;在学习《黄河颂》前,让学生查阅黄河的资料及图片,让学生对黄河有一感性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前,可让学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走进贝多芬的心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学生乐做愿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虽说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形成性评价,但在目前来看,终结性评价不可能马上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是说,考试、测验还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如果老师能在考试、测验之后布置相应的试卷评析作业,引导学生实施自我评价,分析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得失,帮助学生反思前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对优点和进步予以肯定,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同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实际上也是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记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集中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受到学生的欢迎。市7中的劳老师结合广州实际与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为学习而设计教学",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粤韵馨扬》。劳老师把学生分为四组:溯源组、欣赏组、调研组、宣传组,各组分别利用课余时间走上街头调查、深入粤剧艺人家中采访、到网上查找资料、小组合作研究等,既探究了粤剧的形成与发展,又了解包括红线女在内的粤剧名伶,还调查了群众对粤剧的看法......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饶有趣味,尽管调查、采访中并不轻松,但学生从这次作业中,却有效地提高了多种能力,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书本上不见得能学到的东西,恰恰却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只有把作业设计真正融入教学中,多方设想合宜的课内外作业,指导学生时时注意、处处留心语文的学习,才能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