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