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1 17:28:54 [您的教师考试网]
教师资格证面试技能解析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281890187
第一节 导入技能一、导入的概念及功能(一)导入的概念课堂导入技能是指在教学的起始阶段 ,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的一种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导入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 ,有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的某一个教学活动的起始时期。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通过一段新颖、简明、有趣的导语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迅速地把他们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 。成功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导入的功能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时,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的注意进行唤起和调控 ,调动学生的认知注意和情绪注意 。
如果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不好 ,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对教师给予的各种刺激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富于创意的开讲,具有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2、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怀有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
3、铺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导入是课与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先前教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开始。巧妙地导入,可以在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 ,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为深入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
4、揭示课题,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 。教学目标对教师是教授目标 ,对学生是学习目标。通过导入,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就能明确学习的方向,自觉地以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主动地逼近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还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学习愿望的作用 。所以,在导入时,教师应该清晰地阐明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5、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课堂导入还具有渲染气氛 、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情感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情境。
二、导入的类型1、直接导入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上课伊始,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通过简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引起学生的关注 ,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 ,节省教学时间。但这种导入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还可能造成“导而不入”的情况,效果不尽人意。
2、直观导入直观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投影 、电视、录像、电脑等媒体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演示的一种导入方法 。这种导入以强烈的视听效果、逼真的现场感受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在课的开始,展示直观教具和媒体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 ,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 ,直观导入效果较好。直观导入的同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提问或叙述,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
3、故事导入故事导入是指教师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 、爱听趣闻轶事的心理 ,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科学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情境引出新课,使学生自觉进行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
4、情景导入情景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生动 、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情景导入以“情”为纽带,给学生以情感的体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情景导入还能陶冶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
5、温故导入温故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 ,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它由已知导向未知 ,过渡流畅自然,适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获取新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所讲的旧知识不一定是指前一节课的知识,而是指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联系的知识 。
回顾旧知识应简明扼要 ,不应占用太多时间,并且教师切勿喧宾夺主 ,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复习,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6、问题导入问题导入是指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 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 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问题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从侧面提问设置悬疑 ;可以由直接问句形式来呈现,也可以由 “谜语”等形式来呈现。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暂时处于一种 “愤、悱”状态,并且要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7、实验导入实验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
8、悬念导入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 ,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 ,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 ,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利用悬念激发人的好奇心,引发思考,启迪思维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悬念总是出乎人们意料 ,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
状态。创设悬念要恰当适度 ,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设置 ,不悬则无念可思,太悬则望而不思。只有巧妙而适度的创设悬念,才能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去思、去探、去说,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9、观念冲突导入观念冲突导入是指针对某一自然或社会现象 ,教师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向学生呈现相互矛盾的观点,使学生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萌发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的一种导入方法。
10、经验导入经验导入是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 、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激活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成长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更易激起学习兴趣。
11、板书导入板书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板书来使学生集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揭示教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板书导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变化字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字体,如:宋体、楷体、仿宋体、隶书、篆书 、美术字(实心、空心)等。
(2)变化字的大小教师通过故意放大或缩小某个字 、词来改变字与字之间的比例 ,增加字与字之间的对比效果,突出主要内容。
(3)变化书写顺序及格式教师改变以往的书写顺序及格式 ,吸引学生注意并起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如采用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或波浪型等书写格式。
(4)变化字的颜色教师采用不同颜色进行书写,增加字与字之间的色彩对比,增强视觉效果。
(5)采用绘画等形式教师使用简笔画、一笔画、漫画、速写、素描等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形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6)故意写错别字在板书时,教师通过故意写错某个字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12、活动游戏导入活动游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或游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既紧张又兴奋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13、练习导入练习导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通过练习找出问题 ,进入新课。
练习导入选择的习题要有一定难度,并与新课内容紧密相关,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导入的应用(一)导入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设计导入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导入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必要补充 ,也可以与教学内容具有间接关系。设计导入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脱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导入,不管多么别致 ,吸引人,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以,设计导入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教学目标的需求。
2、启发性原则导入应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内容 。
怎样制造疑问和设置问题是课堂导入具有启发性的关键 。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 ,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如设置悬念 、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现象展示等手法来达到目的。
3、关联性原则导入要具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 ,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方法服从于内容,导入语要与新课内容相匹配,尽量避免大而无当 。
4、趣味性原则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时轻松愉快 ,学习效率自然会较高。因此,教师设计导入要尽量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以利于促进学生去接受新知识 ,防止学习的枯燥无味,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5、艺术性原则教师需要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以使课的开始扣人心弦,吸引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语言艺术的前提 。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导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导入的基本要求1、趣味性:要有趣味性就要做到:语言风趣;热情开朗;方式新颖;引证生动。
2、启发性:导入的关键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学习与掌握新知,为此教师应摒弃 “师道尊严”的观念,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创造宽松 、积极、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思维之门敞开 ,奇思妙想纷至沓来。
3、迁移性:导入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此,导入时要以旧引新,对比开讲。
4、目的性:不管怎样导入都不能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导入的程序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一个完整的导入过程应由这五步构成,但在具体操作中要灵活运用 ,不能机械照搬,有时这五步界限并不明显,甚至互相交融,有时导入并不需要这样完整的五步,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新授技能讲授新课过程中要把握的原则1.具有启发性2. 精通知识点3. 直观性原则4.富有感染力5. 要和板书相配合三、语言技能定义:教师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来传授知识方法 、训练思维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一种教学行为。
构成:有声语言技能(语音和吐字、音量和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与语法)和无声语言技能(眼神、手势等 )。
原则:学科性与科学性原则 、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简明性与启发性原则 、针对性与逻辑性原则。
语言技巧注意事项:
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确定教学语言的变化 。重点内容、主要知识、关键点与难点。语调应缓慢、高亢、字正腔圆、一句一顿,必要时还需适当反复 .以便给学生较强的刺激,造成突出印象次要的 、非重要的知识.或学生一听就懂的地方 ,则可适当讲得快些 ,语调平淡,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四、提问技能一、提问的含义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的方式,以促使学生参与学习 ,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
提问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教学行为。因此,有人称提问是教师的常规武器 。从心理学上讲,推进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对认识对象发生兴趣 ,并产生力图了解这一对象的内在愿望 ——求知欲。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 ,在心理上产生矛盾时 ,就会产生力求统一矛盾 ,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内在要求 ,其结果是得到一种心理满足 。求知欲的产生来自疑问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设置问题 ,形成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 ,激起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良好方式 。
二、提问的功能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巧妙的提问能够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智慧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迸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求,进入“愤、悱”状态。
(二)促进学生学习提问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行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为基础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又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提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等。
(三)平稳过渡每一科目的教学内容,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相互联系,并以一定的方式关联在一起 。
提问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 ,把握学习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实现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稳过渡。
(四)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提问是课堂上的一种召唤 、动员行为,是集体学习中引起相互活动的有效手段 。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流露情感 、发表看法,与老师和班级其他成员沟通 、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聆听他人对问题的回答 ,展开争论,从而开拓自己的思路 ,便于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 、理解、记忆。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
(五)培养能力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并给学生适宜的紧张度 ,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 ,扩大思维的广度,提高思维的深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组织语言 ,以便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探讨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 ,培养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六)反馈教学信息提问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了解,检查他们对有关问题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解情况、记忆情况、运用情况等 ),便于教师和学生及时把握教与学的效果 ,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有效途径。
(七)管理课堂教学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常用手段之一 。
三、提问的类型(一)知识性提问知识性提问是考察学生概念、字、词、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式 ,是一种最简单的提问。对于这类提问, 学生只需凭记忆回答。一般情况下,学生只是逐字逐句的复述学过的一些内容 ,不需要自己组织语言 。简单的知识性提问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给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因此,课堂提问不能局限在这一层次上 。在知识性提问中,教师通常使用的关键词:谁、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哪些、写出等。
(二)理解性提问理解性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问方式 ,多用于某个概念、原理讲解之后,或学期课程结束之后 。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重新组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组织语言然后表达出来,因此 ,理解性提问是较高级的提问 。学生通过对事实、概念、规则等的描述、比较、解释等,究其本质特征,从而达到对学习内容更深入的理解。在理解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 :
请你用自己的话叙述、阐述、比较、对照、解释等。
(三)应用性提问应用性提问是检查学生把所学概念 、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提问方式。在应用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应用、运用、分类 、分辩、选择、举例等。
(四)分析性提问分析性提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因素 ,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的提问方式 。学生必须能辨别问题所包含的条件 、原因和结果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仅靠记忆并不能回答这类提问 ,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 ,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 。这类提问多用于分析事物的构成要素 、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原理等方面。在分析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哪些因素 、什么原理、什么关系、得出结论、论证、证明、分析等。
(五) 综合性提问综合性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把教材内容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方式 。这类提问强调对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 ,要求学生把原先个别的、分散的内容以创造性方式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找出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一种新的关系,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 。这种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综合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预见、创作、假如 ……会……、如果……会……、结合……谈……、根据……你能想出……的解决方法、总结等。
(六)评价性提问评价性提问是一种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 、作品、方法、资料等作出价值判断,或者进行比较和选择的一种提问方式 。这是一种评论性的提问 ,需要运用所学内容和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融进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价值观念 ,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回答。它要求学生能提出个人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是最高水平的提问 。在评价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证明、你对 ……有什么看法等。
四、提问的要求与方法(一)设问得当1、趣味性。在设计提问时,教师最好能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出问题。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 ,同时可以使学生从困倦的状态中转入积极的思考氛围。
2、目的性。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手段 ,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纯粹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设问还要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点和难点处设问 ,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科学性。为保证课堂提问的科学性 ,提问要做到:直截了当,主次分明,围绕问题,范围适中,语言规范,概念准确。
4、启发性。例如:“养花都需要什么条件? ”这样的问题就不如改为 “给你一粒花籽,为了能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你需要为它创造哪些条件呢? ”回答这种问题不仅需要记忆 ,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针对性。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有针对性的设问要求:问题的难易要适度,符合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面向全体学生,使多数学生参与,适当兼顾 “两头”,并考虑某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
6、顺序性。即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的原则对问题进行设计 ,先提认知理解性问题,然后是分析综合性问题 ,最后是创设评价性问题。这样安排提问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使教学活动层层深入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发问巧妙1、对象明确提问是要启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 ,引发大多数人思考。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 ,实现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目的。
2、表述清晰发问应简明易懂,并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 。若某个学生没有注意到教师所提问题,可以指定另一个学生代替老师提问 。如果学生不明白问题的意思 ,教师可用更明白的话把问题重复一遍。
3、适当停顿教师发问后,要稍作停顿,留给全班同学思考的时间,不宜匆匆指定学生作答。
(三)启发诱导1、启发引导的时机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抓住以下时机进行启发诱导:
(1)当学生的思想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无法 “突围”时;(2)当学生疑惑不解,感到厌倦困顿时;(3)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4)当学生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牢固和清晰的知识才能迁移。因此,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通过提问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 ,讲授新知识,藉以由已知向未知过渡。
2、启发诱导的方式(1)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
(2)增设同类,对比启发。
(3)读书指导,深入思考。学生回答时会 “卡壳”常常是因为没有认真研读教材。因此,要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进行思考,从教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4)运用直观手段进行启发。运用直观的教学媒体,如挂图、实物、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5)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
3、提问态度(1)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提问要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也可以制造适度的紧张气氛,以提醒学生注意,但不要用强制性的语气和态度提问 。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消除学生过度的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做 “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大胆发言。
(2)教师在提问时要保持谦逊和善的态度。提问时教师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以及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室内的位置等,都应使学生感到信赖和鼓舞 ,而不能表现出不耐烦、训斥、责难的态度,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3)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一时回答不出的学生要适当等待,启发鼓励;对错误的或冗长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训斥这些学生;对不作回答的学生不要批评 、惩罚,应让他们听别人的回答。
(4)教师要正确对待提问的意外。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教师可能对这种意外的答案是否正确没有把握,无法及时应对处理。此时,教师切不可妄作评判 ,而应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说明 ,待思考清楚后再告诉学生或与学生一起研究 。当学生纠正教师的错误回答时,教师应该态度诚恳,虚心接受,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
(四)归纳总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做总结性评价 ,并给出明确的问题答案 ,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强化。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整合 ,认识的明晰与深化 ,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提问的原则(一) 提问应有充分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课前,教师要做好提问的准备,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不要即兴提问 、随意提问,避免问题漫无目的,偏离目标。教师要事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及其处理办法,唯有准备充分,有备而来,方能处乱不惊,稳操胜券。
(二) 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真理 ,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最终经由教师的引导或暗示 ,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
有的教师经常自问自答,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时,干脆提供正确答案,这种喧宾夺主 、越俎代庖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应该通过提示、探究、转引、转问 、反问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口吻来提出问题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三) 提问宁精勿滥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 ,问题的质量要比问题的数量更重要 。如果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缺乏挑战性,即使学生回答得再积极 ,这样的问题再多,学生的思维也难有更高的发展。问题太多,学生往往把握不住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应对提问的问题反复推敲 ,做到少而精。一般来说,在一节课中,教师提问不宜过多,以提三至五个能真正触发学生思考、反映教学重点的关键性问题为宜。
(四)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问题可用于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提问时 ,教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并且,兼顾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六、提问的过程1、拟题阶段:精心设计问题2、引入阶段:提出问题的方式 ,“同学们,请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下面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看看谁能够作答 ……”
3、列题阶段:提出问题并作好必要的说明 。“请注意回答问题的逻辑性 ”“回答问题要注意……”
4、听答启发:要认真倾听学生答题,必要时进行:检查学生是否听懂听清所提问题;催促学生快速作出反应或完成教学指示 ;提示学生,给学生适当台阶,使其能答、答准;当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时用相同或不同的词句重述问题。
5、评价阶段:对学生的作答必须作出回应,回应的方式有:重述学生的答案;根据学生回答的不足,追问其中要点;根据学生回答的不足给予补充 ;纠正错误的回答,给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延伸,根据学生的答案加入新的材料或见解 ,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新的问题或进行新的内容学习;检查其他学生是否理解学生的答案。
课堂提问范例:
在给学生上友谊这一课时 , 可把本课作为师生、生生互相认识的好机会 , 教师在设置情景时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后引发问题 :
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做朋友吗?
(这个问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 学生纷纷回答愿意)教师接着问: (引入正题)朋友是什么呢? (学生投入讨论 , 总结出各种看法)教师进一步引发问题 :
做一个好的朋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 ?
(可先让学生列举, 教师再作补充 , 这样做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你能想象一下一个人身边如果连一个朋友都没有的情形吗?
随着设问的不断深入 , 教师可利用《荒岛余生》中的内容自然而然引入课文 , 通过导入部分的铺垫, 学生能较快领悟文章的精髓 , 进而认识到友谊的价值 , 从而珍惜友谊。
七、课堂提问策略:
1、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身心特点拟定学习任务、设计各种问题,而且应以此为基础预设学生的答案。
2、应尽可能预设出即时生成的学情并拟定措施。即时生成的学情还包括学生表现的不足和答案的错误,对此,教师也应预设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点拨 。如此,对学情、对生成的关注就得到了彰显,也极大地增强了准现场感。
3、指定学生时应多用处所词 ,如“坐在后面的那位男孩”、“边上的那位女同学”,处所词彰显了空间感,言之凿凿地指出学生的所在,也让人仿佛置身真实课堂。
4、指定虚拟的学生个别发言时 ,手势应指向“心中学生”的所在,若配以投去的目光 ,则更有助于营造恍若现场的感觉。
第五节 结课技能结课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了时 ,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 、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 、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 ,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
结课的功能:1.巩固强化知识、2.条理化、系统化、3.实现教学过渡结课的方法主要有:归纳法、比较法、发散法 、汇报法 、提问法、点题法、拓展延伸法、练习巩固法、口诀结尾法、游戏表演法等。
小结建议:
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你体验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等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回忆和总结。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标签: 教师资格证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