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1·9
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 )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学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现象
3.个人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成品德之前的道德表现可以称之为( )。
A.道德性 B.道德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信念
4.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 )。
A.小组 B.班级
C.年级 D.学校
5.不属于社会公益活动的项目是( )。
A.打扫校园 B.植树造林
C.拥军优属 D.帮老助残
6.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
具有可逆性,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 )。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7.将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这是(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8.“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9.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这是一种( )。
A.替代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10.“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11..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目标是( )。
A.知识和技能目标 B.智能和性格目标
C.环境目标 D.身体目标
12.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 )予以保障。
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答案
1.C[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质就能得到发展。
2.B[解析]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3.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性的概念。当个人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品德之前的道德表现可以称之为道德性。
4.B[解析]班级是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中学生活动、交往的场所,是学校整个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5.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学课外活动的内容”,社会公益活动是学校组织的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和支援服务活动。植树造林、拥军优属和帮老助残都可以体现出社会公益服务的要义,而打扫校园则不符合社会公益活动要求是“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要件。故本题选A。
6.D[解析]前运算阶段的特征:(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2)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3)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4)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7.B[解析](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课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8.A [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环境和教育者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即体现了陶冶教育的方法。
9..A[解析]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10.A[解析]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
11.A[解析] 知识和技能目标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
12.D[解析]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责任编辑: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