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各地
招考

您当前位置: > 教师考试 > 教师招聘 > 备考资料 >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2018-09-05 17:06 教师考试网 http://jiaoshi.huatu.com/ 作者:孙亚非 来源:未知

【导读】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古风体裁的诗歌,诗人李白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从高险、惊险、凶险几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大胆、奇特瑰伟的联想力,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艺术特点。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

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诵读课文首句导入:“噫唏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诵读声中,你能感受到,这句诗的风格是哪一位大诗人的?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那么,他笔下的家乡——古蜀国有怎样的胜景?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诗仙,走进四川……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2.学生谈感受。(明确:从诗中能读出蜀道的山高水险,奇峻壮危;李白充沛,高昂的情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再次听音频,提问:

北宋欧阳修在《太白戏圣俞》中有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那么,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蜀道的?

明确:

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

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板书:惊险)

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板书:凶险)

2.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指定学生答)

明确:

第一句:直抒胸臆,连续运用三个韵调和谐的叹词,表现诗人被蜀道之高而惊恐的心境,使人未见其高,先闻其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说明了蜀道长时间的闭塞。

3.蜀道之高险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鸟道”是“横绝峨眉巅”,可以看出山势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中“冲”“回”字表现出蜀道之高险。(板书:蜀道的高峻)

接着,通过“黄鹤”的“不得过”,“猿猱”的“愁攀援”,来侧面烘托出山势之高险。只能让人“仰胁息”而“坐长叹”。

4.教师指定学生读第二部分,提问:诗人通过什么写入蜀道的“难”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蜀道的“惊险”?

明确:“悲鸟”“子规”的叫声,烘托出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畏巉岩”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号”,一“啼”,一“愁”,将蜀道的“难”表现得更加具体。(板书:景物的凄惨、山水险恶)

5.集体朗诵文章的第三部分,诗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复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从哪句可以看出?指定学生回答。

明确: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诗人通过人劝入蜀之人,不如还家,再次表达蜀道之难。(板书:剑阁险要、杀人惨景)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集体朗诵,注意停顿和语调气势,思考:李白这首古风,有怎样的艺术特点?(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明确:诗中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在抒情写景上,将直抒胸臆和情景渲染相结合。

2.从李白诗中,学习了古蜀地的特色,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蜀地在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上的作用?教师播放蜀道的图片和视频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3.背诵本诗;课下学习李白的古风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其与《蜀道难》中的抒情方式及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体会李白的诗歌的抒情方式。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古风诗歌,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本堂课的教学,抓住李白诗文的特点,从作者的抒情方式入手,让学生在反复听诵和朗诵的过程中,深切感受蜀道之难。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编辑:孙亚非)

教师资格国考笔试备考
Smohan

华图教育

华图教育官方微信:huatuv

立即关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