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谈设计:
本篇课文的教学用六个步骤来完成。
(一)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学习内容:
激趣是一个教学中不可小觑的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在教学本文时,可启发学生猜以下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大哥最爱跑,二哥最爱哭,三哥最爱叫,四哥把灯照,五哥摸不清,模样最花哨。”并由此谜语顺畅引出新课学习《看云识天气》。
(二)师范读课文,学生储存重要信息:
科普文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的获得直接让学生在书上找,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老师读,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培养迅速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可这样设计此环节: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不看书,专注的听老师读的内容,并随时记下听到的内容要点,然后全班交流听记情况,交流时,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强调或补充。
(三)快速浏览,巩固获得的信息,准确概括内容要点: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并列出内容提要。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准确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的能力训练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对已经提炼的主要内容做更深入的了解,并作一些旁批,列出本文的内容提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整理的内容提要,相互学习补充。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感受生动活泼的语言: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文章语言却生动形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农谚,把云的千姿百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盎然,学习时自然少不了从语言上来品味。此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本课语言特色,对生动活泼的语言现象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一环节可这样进行: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然后全班交流感受,由学生任选一处特色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对其特色作一点儿品味,体会其中的无限妙处。在此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一些令文章语言生动起来的方法,为自己今后的写作服务。
(五)拓展思维,激发探究热情:
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首先让学生调动日常生活积累,说说自己熟悉的农谚,并谈谈对它的理解,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谚语是经验,但要准确,还是要靠科学研究”,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要搞好农业生产,要准确预报天气,就得靠天气预报。让学生结合书本前的彩色插图,认真观察云的其中一种,来试着发布天气预报,先在小组交流,然后每组选代表在全班播报。学生在播报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一道作点评。再让学生关注身边许多像云一样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举例说说,比如树叶落下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等等,从而在老师的指点下增加对“细致观察生活,提高自身能力”的认识。
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高潮,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仅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奇特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找准课内能力训练点,巧妙引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总结:
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热爱自然,细心观察自然,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这个内容来作课堂总结,用意很明确,就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出目标和方法,令学生不致产生“课文学完了,也无事可干了”的想法,真正达到了“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美好境界。
六、聊反思:
教学《看云识天气》以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师在教科普文章时,不能再用分析文章体裁、分析说明方法、分析文章结构等传统的做法来安排教学,学生学之厌倦,效果也堪忧。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关注科学、培养能力、养成习惯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有意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而应更新观念,改进教法,适应新课程需要,强调综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教学中可采取引导方式,让学生快速获得大量信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课文中的重要语段进行解读,同时培养相关能力。
2、激趣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激趣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伊始,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开始激趣很重要,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角色,并能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感情。而学习过程中的激趣作用也非同小可,因为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加及量的增多,容易引发疲劳,产生厌战情绪,此时若教师能够善加点拨、巧妙引导、灵活运用教材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则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3、科普文章的教学,还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这篇科普文章是生动说明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文中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都运用得恰到好处,非常值得品味学习。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并理解。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被入选到教科书的独特价值,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
2014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 报名 大纲 职位表 职位对比 报名流程详解 报名答疑 通关课程
(责任编辑: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