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4006-01-9999选课报班 网上报名
【导读】幼儿园课程建设35:对建构幼儿游戏课程的思考。

二、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设想和探索

(一)创设环境,保证幼儿愉快有益的自由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为幼儿各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待幼儿游戏的态度,还取决于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游戏环境的丰富性和有益性。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投放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对游戏环境预先设计,选择引发幼儿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以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为之可将活动区的功能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减少等待。以往我们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通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忽视了孩子们的不同能力、不同需要,同时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难免出现等待现象,而开放、自由的活动区则能够改变这种局面,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活动,让环境充当"第三位"老师。第二,为幼儿自发游戏提供空间。这是活动区的主要功能所在。幼儿园班级活动区的设置以创造性游戏为主,兼顾科学、语言、艺术、健康等。活动区的名称以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向来确定,活动有大致范围,但没有明确规定,不限定孩子活动的类型。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材料、伙伴,自己决定玩什么、怎样玩,教师通常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关注的是孩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及想俾性地表现。在活动的时间和频次上,没有硬性规定,一般说来,大班单位游戏时间长,游戏频率低;小班单位游戏时间短,游戏频率高,游戏时间总量是年龄越小游戏时间越长。同时,我们强调室内活动区游戏时间不能代替户外活动时间。第三,为主题探究活动的生成、发展和延伸提供契机。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活动特点、需要与兴趣的最好途径。我们强调活动区活动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并相互转化,教师可以通过在活动区有意识地投放一些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索与尝试行为。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与环境(包括材料与伙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特点的基础上,关注幼儿发生的认知冲突,敏感察觉幼儿需要教师帮助的问题,为主题探究活动的生成、发展和延伸提供契机。

(二)生成棵索性主题活动,使教学活动游戏化

长期以来,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方式多是利用游戏的形式(如游戏的口吻、游戏情景、游戏的角色),在这当中游戏只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一种有用手段和方法;而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师预设以及由教师发起的,教师考虑的只是自己教什么、怎样教.很少去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这就导致幼儿在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游戏并没有成为"基本活动",儿童的发展没落到实处。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关键是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及强调课程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而课程适宜性的关键体现在教学参与发展、引导发展作用的实现上,前提是教学和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及学习需要之间形成"合适的距离",即找准"最近发展区"。这就对传统的课程预成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救师在游戏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认真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的学习经验。这一过程也正是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下,今天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习被认为是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改变预定的教学计划以适应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

要,正是为了引导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建构经验,以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生成的探索性主题活动,是利用以幼儿"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自由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组织形式,以解决一定的问题为任务定向,以材料的自由操作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自主探究的发现学习活动。虽然它本身并不是游戏,但是由于具备了"幼儿主动活动"的特征,幼儿是自己活动的策划者、执行者与评价者,确立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以使幼儿产生以主体性体验为核心的游戏性体验,因此,能较好地实现游戏与教学活动的融合,成为幼儿园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突破口。

(三)利用游戏因素,保证轻松愉快的一日生活

将游戏活动的因素渗透到非游戏活动中,是实现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重要策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我们主要通过营造非对抗的伙伴关系(平行、协同、合作的伙伴关系)及模拟游戏发生的心理环境等游戏因素的利用,使生活活动游戏化。游戏是儿童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活动。"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无不是儿童的情绪体验的概括,这些正是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可营造和利用的游戏性因素的重要方面。利用游戏因素、保证轻松愉快的一日生活并非要求吃饭、睡觉、洗手、入厕各个环节都要创设游戏情景,重要的是教师可通过诙谐、幽默的言谈举止和以爱、尊重、平等为基础的教师行为与幼儿行为的交互作用,模拟、营造游戏发生的心理环境。游戏是发生在特定环境之中的行为,能够促使游戏发生的背景具有以下特征(鲁宾等,1983):游戏者熟悉的环境;儿童能够自由选择;成人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舒适、安全、友好的心理氛围;身心放松,技能状态良好,儿童没有来自任何内部或外部的压力(饥饿、疲劳、疾病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既可以产生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游戏情绪体验,从而增进身心健康,更加乐意上幼儿园,又可以酝酿产生新的游戏冲动和游戏行为。

幼儿园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除实践技术层面要求外,在意识层面还要求教师具有努力让孩子在园的分分秒秒都拥有"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情绪体验的教育理想,这样才能在幼儿园形成一种平等、和谐、自然、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也是幼儿产生游戏愿望和冲动所必需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2.华爱华.游戏活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黄瑞琴.幼稚固的游戏课程[M].台湾:心理出版杜,1995年版.

4.李淑贤,姚伟励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祝晓隽.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的融合[J].教育研究,2003(1).

6.洪晓琴.我园游戏课程的教改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2(1).

(作者单位:430070 湖北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更多请关注 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 教师考试 选调生 村官 课程 图书教材

更多关于 幼儿课程建设 幼儿游戏课程 的内容: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问知

为您解答一切公考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