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造问题情景
师幼间的人际互动不仅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影响力,也是对教师专业智慧的挑战。我们觉得能够引发互动的问题情景是师幼间交流、碰撞的基础。为此,我们经常在活动现场制造问题情景,引发矛盾,扩大矛盾,深化矛盾,使幼儿在矛盾冲突中思考、分析、交流、争辩,形成个体有意义的建构。
1."无事生非",制造矛盾
幼儿在游戏活动和交流讨论过程中,常常忽略或无法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此时,我们便站在幼儿的对立面,无事生非,制造矛盾,引发问题。
案例:解读录像图示
孩子们在交流"看录像"的操作图,教师问:"都看得懂吗?""看得懂。"大家异口同声,似乎一点问题都没有。"我可有些看不懂,能不能告诉我怎样才能看明白。"教师抛出了问题。连老师都不懂,孩子们兴致顿时高了起来,"可以按数字的顺序来看。""可以看图示。"他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经验,其中不乏不同见解的碰撞,最后讨论集中在遥控器的操作方法上。"换频道应该按几下遥控器?"教师一下子把讨论引向关键问题。"三下。"孩子们又异口同声地说。教师随即连续按了三下遥控器,但显示屏上没有出现图像。"这是怎么回事?"有的幼儿说:"按得太快了。"有的说:"太慢了。"还有的说:"可能遥控器的电池没电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孩子们又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
在这里,教师的"无事生非"具有引领作用,其一是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引发幼儿关注和思考;其二是引发师幼间、幼幼间开展一系列生动的交流:如何看图示,如何操作遥控器,遥控器与电池有什么关系,等等。
2."欲擒故纵",扩大矛盾
由于幼儿的经验和能力存在差异,他们对问题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当只有少数孩子发现问题而大多数孩子没有发现时,我们会充当后一群体的代言人,欲擒故纵,将矛盾明朗化,以推动幼儿关注和思考问题。
案例:双鱼不双
大班剪纸活动结束了,亮亮拿出自己失败的作品请求帮助:"我的鱼又剪断了。"原来亮亮将相连的"双鱼"剪成了两条单独的鱼。大多数幼儿认为:"肯定是亮亮剪得不小心。"只有晨晨认为是画得不好所致。然而晨晨的意见并没有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教师觉得有必要明朗矛盾,让幼儿进行验证和思考,便附和道:"是啊,我也觉得可能是剪得不小心。要不我们请个仔细的人再试一试。"于是,教师请亮亮重新折纸,画样,请做事特别仔细的欣欣来剪。欣欣小心翼翼地剪着,剪完后展开一看,鱼还是没连起来。"欣欣明明剪得很小心,鱼怎么还是断了呢?""看来,真的是没画好。"孩子们这才关注折和画的问题,终于他们在又一次操作验证中发现和理解了导致"双鱼不双"的真正原因。
当幼儿出现问题或矛盾时,教师不急于亮出正确的想法、观点,而是欲擒故纵,用一次次"双鱼不双"的自然后果引发幼儿关注问题,发表看法,验证自己的判断,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3."推波助澜",深化矛盾
由于经验水平所限,幼儿在活动中往往只关注表面现象。如何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呢?我们的策略是:借助问题推波助澜,深化矛盾,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提升经验。
案例:找一找
"找一找"的游戏规则是幼儿根据提示板上的要求寻找园内有关的人与景并作记录,从中学习观察、询问、求助、交流,了解园中有意义的事情。一天活动后,教师组织幼儿就如何才能找到人、找到景(或物)展开了讨论。教师问:"今天要找的人和地点都找到了吗?"很多幼儿都表示找到了。"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找到的?"这一开放性问题立刻引发了幼儿间的互动,孩子们纷纷介绍自己的经验,讨论异常热烈。此时,教师敏感地发现孩子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内涵,于是就以这个问题为线索,推波助澜:"你们都找到了提示板中的人和景(或物),你们觉得找人难还是找景(或物)难?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立即分成两个阵营,一方叙述找人难的理由,另一方强调找景(或物)难的理由,在双方各执己见的争辩中,孩子们渐渐明白了静止的景(或物)与动态的人的不同特点,发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
幼儿初步具备"找一找"的经验后,教师并没有就此停止引领,而是思考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幼儿触及游戏的深刻内涵。于是教师抛出幼儿意料之外的问题,推波助澜,引导幼儿由浅入深思考问题,由表及里提升经验,充分体现了师幼间、幼幼间互动的意义。
对幼儿反应和需要的适当应答,反映了教师对幼儿的理解,教师自身也会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不断积淀智慧。师幼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共同成长,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梦想。
上一讲:幼儿园教材教法(二十七):消解音乐教学障碍
相关推荐:
》》申请幼儿教师资格认定权限及程序
》》更多幼儿教师招聘、幼儿教师学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