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庭环境对儿童音乐才能的影响
在对100多个5岁孩子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歌唱能力与其家庭背景有密切关系。根据这些孩子唱歌的录音,研究者将孩子分为三种:一种是"歌手",能正确唱出90%的音符而不走调;第二种是"准歌手",能唱出75~89%的音符,仅有几个走调;第三种是"非歌手",他只能准确唱出75%以下的音符,或不能用正确的音调唱歌。这一标准应用于5岁儿童似太严厉。从音乐环境的角度来看,几乎没有一个"非歌手"是来自优良家庭。这可能是遗传作用的关系。也有少数儿童的家庭音乐环境对其未起作用。歌唱能力与下述的环境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孩子唱歌及与孩子一起唱的母亲,家中其他同胞的帮助以及家庭歌唱和演奏、具有音乐背景的父母、哥哥及姐姐等。
作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试图测定各种环境因素对孩子音乐能力的影响。通过问卷测试,比较孩子们的听力与音乐智商之间的关系,发现其相关分仅0.18。继而格、问卷表中父母的回答作详细分析,把他们子女的音乐水平制作成表。将孩子的音乐知识得分、听力得分及恽氏测验得分相加,得出音乐水平指数。基于这一总指数,孩子们被分为三组。总的来看,最低一组孩子的父母几乎没有什么主动的音乐活动;父母当前的演奏和以前受过的音乐教育课程与孩子的音乐水平高度相关。可能有人会争辩:那些接受过音乐课程教育和把演奏习惯保存下来的父母是有天赋的父母,孩子们继承了父母的才能;但同样也可认为,父母的演奏有助于孩子音乐水平的提高,本身接受过音乐教育的父母更易于鼓励孩子也去学习音乐。
有许多自己不演奏乐器的父母却明显鼓励子女参加音乐活动--这是从家庭富足与成员参加音乐活动之间相关性很低(最高也仅0.45)判断出的。在西肖尔音高、记忆和节奏测验中和屈拉克记忆测验中,家庭富足
因素的影响非常小;孩子得分与教师对之潜在音乐能力估计的相关性也很低。在三个年龄组中家庭富足因素在被教师判断为最有音乐能力的20%的儿童和能力一般的60%的儿童间存在差别,在一般能力组和最低水平组之间也有差别。看来,对于最年幼儿童,家庭富足因素与对音乐发生兴趣之间有正相关作用(相关分0.41),而对最大年龄儿童,促使他们对音乐感兴趣的作用较小。
研究还比较了家庭音乐环境的各个方面,这是通过孩子们填写问卷表而做的。孩子们要填写自己玩乐器的情况、家中的乐器和数量及他们对自己父母音乐能力和音乐兴趣的估价。这些资料用于组间比较是够精确的。其比较结果有两极分化的倾向,旋律测验的成绩与孩子的音乐环境(包括孩子本身的音乐课程)呈线性相关,即这二个变量同时增加。节奏测验的结果成一曲线,说明节奏的学习可能是受其他因素(也许是先天因素)制约的。
研究者对200名中学生进行了测验,使用的是恽氏法等,还有自己设计的一套,后者让孩子对同一作曲家或不同作曲家创作的二个音乐选段加以区别。孩子的样本是加以选择的,其音乐兴趣较一般孩子高得多。事实上,这些孩子的家庭中,有四分之一是有演奏和唱歌活动的,有约30%的有同胞演奏乐器,有四分之一的家庭有定时的或经常的音乐活动,只有五分之一的家庭无乐器。结果发现,正是家中的乐器数(而不是音乐活动的时间长短、父母是否演奏一种乐器、同胞手足是否演奏一种乐器)是一个最有意义的变量。乐器数也许指明了一个家庭的天赋--45%的家庭有钢琴,相似数量的家庭有吉它。能力性测验看来比"估价"性测验更与家庭音乐环境高度相关。在家庭环境与举行音乐活动作比较时,也发现家中的乐器数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在音乐素质和音乐成就测验得分与环境情况之间的关系的测试中看到:父母亲是否歌唱或演奏与孩子的MAP得分关系非常小。在纵向研究中,也得到关于参加者的家庭环境的问卷资料,从下表可见,环境因素比先天素质对孩子的成就测验得分影响要大得多。
总之,无论是否有相反的研究结果,家庭的音乐环境是影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对儿童音乐能力的各种子能力的作用会各有不同:那种较多的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子能力,家庭环境的作用较小;那种较多的受后天影响的子能力,家庭音乐环境的作用较大。当然,至于怎么影响、用什么去影响、在什么时候影响等问题还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之中。
《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点击查看上一篇:幼儿教育专家视点16:幼儿人际冲突应对
>>点击查看下一篇:幼儿教育专家视点18:依恋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