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学质疑,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教师可以从课题和课文内容方面入手,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学《蟋蟀的住宅》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课题后,然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叫住宅?住宅是什么样的?怎样建造?课文是怎样介绍蟋蟀的住宅的?"通过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让学生把握住了课文的重点,另一方面,又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启迪探索,适时点拨,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主体在一定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形成自己的问题时,不光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还要注意运用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沿不同的方向,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真正掌握学科的规律,形成迁移知识的能力。这学期为了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我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时,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座次把班内学生按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分成很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情况,提出自己学习中所不能解决的或新发现的问题。小组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小组代表提出,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或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五、鼓励总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布鲁纳认为,"人惟有凭借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方法。"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曲折思维过程后,从中抽取规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因此,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动脑、动口总结出来的学习规律跟头脑中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还能达到会学的目的。如我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时,首先让学生想一想以前都学习了哪些叙述课文的顺序,然后再让学生对照以前学过的方法让学生思考所学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学会了创新地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教师适时的激励、正确的引导、及时的点化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经常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