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的基本类型
课程的类型: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一)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缺点是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相关课程:(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成成的新学科(生物学)
广域课程:(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
(二)活动课程
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儿童的某些基本动机作为教学组织的中心,以代替学科作为课程的基础。按学习者的动机分为四类: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动机。
活动课程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在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把教学从教的外在重心转移到学的内在重心上来,在促进儿童积极学习方面是十分可取的。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二者不断趋于融合已成为一个趋势。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概念
显性课程: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两者关系: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系
2、隐性课程的结构与功能
三层结构: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
隐性课程的特点:替在性、非预期性、多样性
隐性课程的功能:陶冶、育美、益智、健体
3、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设计应校内校外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
注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发挥教师在实施隐性课程中的作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隐性课程中的消极因素
(责任编辑:王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