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0-01-04 09:48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3.提问: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要求:学生齐读文章描写莲花的句子,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提问: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
5.提问: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与总结。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
6.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7.提问: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与总结。
明确:
文章除了写莲花,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些花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
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作者写菊花和牡丹更加能够衬托出莲花的君子形象。
五、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同学们,当我们学习这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清除。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六、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同学们,学完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在写法上,《爱莲说》这篇文章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七、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运用本文学习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板书设计:
题目1:散步,感受家庭温馨
题目2:安塞腰鼓
题目3:文言文,狼
题目4:爱莲说
题目5:观沧海
题目6:狼,蒲松龄 要求:1,讲重要的实词解释 2.适量的板书 3.10分钟试讲
题目7:《离骚》里三段附文的区别和用法;解释附文
题目8:邹忌讽齐王纳谏
题目9:木兰诗
题目10:济南的冬天
题目11:背影
题目12:陋室铭
题目13:苏州园林
题目14:鲁迅-祝福,1分析“毕竟”的含义2介绍作品的背景3结合作者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
题目15:祥林嫂三次人物描写 对比研究和分析
题目16:醉翁亭记
题目17:《木兰诗》
题目18:陋室铭
题目19:英法联军给巴勒特的一封信
题目20:滕王阁序
题目21:装在里边的人第一段,分析其感受
题目22:研讨与练习;分析归园田居的田园美
题目23:紫藤萝瀑布
题目24:林冲风雪山神庙
题目25:使至塞上
题目26:鲁迅的祝福,刻画人物描写,离骚的赋
题目27:关雎,比兴手法运用
题目28:背影
题目29:海燕
题目30:邹忌讽齐王纳谏
题目31:济南的冬天
题目32:王维使至塞上
题目33:紫藤萝瀑布
题目34:安塞腰鼓
题目35:邹忌讽齐王纳谏
题目36:记承天寺夜游
题目37:散步
题目38:记承天寺夜游,朗读全文,板书,作者情感
最后,华图教师希望各位考生能够努力学习、积极备考、持之以恒、克服困难,早日圆教师梦想!
文章来源于中国教师资格网
责任编辑:郭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