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1-14 09:01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最早使用了教育一词,这句话出自(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2.张老师同时担任高年级和低年级的音乐老师,他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特别注意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的感情特征对其循循善诱,张老师的工作方法体现了他在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 )。
A.一般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 D.阶段性
3.语文老师小王评定学生成绩时,根据个人好恶,随意给学生核定成绩,引起学生不满。该教师的做法( )。
A.正确,教师有评定学业成绩的权利
B.不正确,侵犯了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
C.正确,教师有教育教学管理权
D.不正确,教师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
4.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教,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高速度 B.高难度C.量力性 D.直观性
5.音乐老师在办公室表示:“二班的学生一点都不听话,只有把班主任找来压阵,他们才会安静下来。”其他老师也附和道:“他们就怕班主任,见了班主任就像耗子见了猫一样。”由此可知,二班的班主任最有可能采取的是( )管理方式。
A.强硬专断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仁慈专断型
6.由于张明老师新理了一个很有个性的发型,尽管讲课时讲的很投入,但小刚同学还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老师的发型上。小刚的这种状态属于(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持续 D.注意的分配
7.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
A.信任感 B.主动感 C.勤奋感 D.自我认同感
8.小明在学习历史时,感觉困难重重,一段时间后,他渐渐觉得自己学习任何科目的课程都十分困难,小明的这种现象属于( )。
A.获得 B.消退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9.原型定向相当于加里培林的( )阶段。
A.物质化活动 B.活动的定向 C.内部语言活动 D.外部语言活动
10.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 )是关键。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
1.B【解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孟子的《孟子•尽心上》。故本题选B。
2.D【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张老师同时担任高年级和低年级的音乐老师,他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特别注意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的感情特征对其循循善诱,体现了阶段性特点。故本题选D。
3.B【解析】首先,语文老师小王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根据个人好恶随意给学生核定成绩,这是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它规定了学生有权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平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小王老师侵犯了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故本题选B。
4.C【解析】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题干描述的正是量力性。故本题选C。
5.A【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管理的类型。强硬专断型教师班级一切活动由教师一人计划、安排、决定、指挥,要求严格苛刻,很少给予表扬,导致班级学生屈服、易怒、不愿合作、推卸责任。故本题选A。
6.A【解析】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吸引,学生在课堂上不关注学习,而关注教师的发型,便是注意的分散。注意力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题干的“不由自主”表明了学生并非有意识、主动地看老师的发型,因此,不是注意的转移。注意的保持强调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对象的时间,与题干表述的恰恰相反。注意的分配是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而题干只提到了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教师发型上,没有提到学生同时又注意学习,所以不是注意的分配。故本题选A。
7.D【解析】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中学时期。发展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故本题选D。
8.C【解析】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泛化和分化。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刺激分化是指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题干中小明对相似的刺激作出了同样的反应,属于刺激泛化。故本题选C。
9.B【解析】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明确活动的方向,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这一阶段是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也是心智技能形成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定向阶段”。故本题选B。
10.D【解析】道德认知是品德的核心成分,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动力色彩的,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关键。故本题选D。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