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2-17 09:29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要放慢语速,提高声音,是利用心理学中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冬天在室内乍一走到室外,感觉很冷,不一会就不觉得冷了,这种现象是( )。
A.感觉的对比 B.感觉的适应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后效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 )。
A.嗅觉适应的结果 B.嗅觉对比的结果 C.嗅觉补偿的结果 D.嗅觉统合的结果
4.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除了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做出反应外,也会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认知,并与此伴随会有对自己的认知,这些是( )。
A.空间知觉 B.社会知觉 C.运动知觉 D.深度知觉
5.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 )。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6.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等制作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是( )。
A.动景运动 B.运动后效 C.自主运动 D.诱发运动
7.双眼视差是( )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8.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来突出教育内容是利用了知觉的(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9.由于塌方在矿井下停留多日的工人,在抢救出来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眼睛。这一做法的心理学依据是( )。
A.明适应 B.暗适应 C.后像 D.视觉对比
10.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对重点要放慢语速,提高声音,就是利用选择性的一种做法。故本题选A。
2.B【解析】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题干表述的是一种温度觉适应。故本题选B。
3.A【解析】本题考查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感觉中,但是,在各种感觉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故本题选A。
4.B【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将知觉划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其中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人、对己、对群体认识的过程。它不仅是对人的外部特征(外貌、姿态、行为举止等)的知觉,而且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人的内部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等,从而形成对人的认识、印象和评价。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等。故本题选B。
5.B【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知觉理解性即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词语加标志的特性,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本题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就是让学生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理解和解释事物。故本题选B。
6.A【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知觉的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图片)按一定空间间隔或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称为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1833年J.A.F.普拉托设计和制造了第一个动景器。在一个圆盘分成的各个扇形平面上,依次画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着的舞姿,当圆盘旋转时,人们即可看到连续运动的舞蹈动作,后来的电影摄影技术和电影放映机,就是根据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提出和制作的。故本题选A。
7.B【解析】本题考空间知觉中的深度知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双眼视差是体视(相对深度)的主要来源。虽然视差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但深度知觉由双眼视差决定这一观念一直不变。故本题选B。
8.A【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知觉选择性即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故本题选A。
9.A【解析】本题考查视觉的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这叫明适应。故本题选A。
10.A【解析】本题考查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入口”读成“八口”,是对“入”字感知有误,因此,说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不成熟。故本题选A。
文章来源于教师招聘网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