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2-24 09:07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参考答案】
1.D【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故本题选D。
2.C【解析】识记性知识。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等功能。故本题选C。
3.D【解析】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其中,教育目的是其核心内容。故本题选D。
4.C【解析】《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故本题选C。
5.C【解析】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但是不可以决定教育目的,也不属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故本题选C。
6.A【解析】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将研究成果绘制成遗忘曲线。故本题选A。
7.B【解析】回忆也叫再现,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是指有明确的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回忆,如学生课堂上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无意回忆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回忆,如题干中提到的“触景生情”,此外还有“睹物思人”等。故本题选B。
8.B【解析】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即学习程度为150% 时,记忆效果最好。故本题选B。
9.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向和定势。许多研究证明,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性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中,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教学质量不是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故本题选D。
10.A【解析】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故本题选A。
文章来源于教师招聘网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