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5-11 10:52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使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
A.自然成长 B.训练 C.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D.教师的严格要求
2.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3.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
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4.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5.“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6.“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上有所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A.不均衡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一说法属于(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发展主体论
8.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成熟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9.教育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这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级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0.教育实践中的“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
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2020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教综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4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