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5-29 13:59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1.A
【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地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故本题选A。
2.C
【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律阶段:5-8岁儿童,他律阶段的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不可协商的;完全服从于成人或规则就是对的;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而定的。故本题选C。
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群体约定的理解。群体约定是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是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故本题选D。
4.B
【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律阶段,5-8岁儿童,他律阶段的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不可协商的;完全服从于成人或规则就是对的;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而定的。故本题选B。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道德情感的理解。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属于道德情感。故本题选B。
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形成的阶段。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故本题选C。
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众现象。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故本题选C。
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化的理解。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故本题选D。
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认同的理解。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故本题选D。
1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依从阶段的特点。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选项A,“解冻”一词,来源于社会心理学家库而特·卢因建立的组织变革理论,它包括三个阶段:解冻—改变—再冻结,用来解释如何启动、管理和稳定有计划的变革。在解冻阶段,创造变革动机,管理者向员工灌输变革动机,鼓励他们放弃抵制创新的态度与行为。故本题选B。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欣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