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6-02 15:18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概念。客体永久性指的是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客体永久性是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题干中的儿童看不见玩具但知道玩具并未消失,说明其具有客体永久性,可见儿童进入了感知运动阶段,故本题选A。
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选项B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因此B项错误。选项D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不是人口,因此D项错误。选项A人口流动影响到教育的规模、各地域教育的差异性、目标的制定、人才的培养、结构的选择、移民教育等方面,但不影响学校的布局和办学形式,因此A项错误。题干中,学校对未来社会的就业结构进行了考察,随后对自身的专业设置等情况进行了调整体现出就业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故本题选C。
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为人师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题干中C选项做法不符合师德规范的该要求,BD选项做法是对校长的不尊重,也不符合该要求。故本题选A。
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综上,ABC选项说法符合现代教学观,新课改强调教学更重视人而不只是科学,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本体性知识。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1)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条件性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地说,这种知识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4)文化知识,指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具体包括:基本哲学理论知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一般知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观点。题干中的教师需要了解本学科的各方面相关知识符合本体性知识的含义,故本题选A。
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题干中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依据社会的需求来定,符合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故本题选B。
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果斯基的思想。维果斯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简单的移植到教育心理学,并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故本题选C。
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C符合题意。A选项,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的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的或内部的原因的倾向。有的教师倾向于外归因,即将原因归为外部因素,他们往往感到学生的成绩更多取决于环境的因素,自己无法控制和把握,因此他们会作出消极反应;而有些教师则倾向于内归因,将原因归为自身因素。他们往往对学生的成功和失败更有责任感,因而比较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A选项不符题意。D选项,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实际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题干中未体现出这些能力,故D选项排除。题干描述符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故本题选C。
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玛勒斯等运用量表形式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耗竭感、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其中,去人格化又叫去个性化,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去个性化的教师表现为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对待有些学生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别学生。题干中的描述符合去个性化的概念,故本题选B。
1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题干中的方老师为了让同学喜欢和尊重自己,符合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概念,故本题选B。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欣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