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6-08 16:09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和核心;(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和根本任务;(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题干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故本题选D。
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1)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2)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3)独特性:独特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4)体验性: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5)问题性:问题性是产生学习的主要原因。现代学习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故本题选B。
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疏导性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德育应像大禹治水,不能采取武断的“堵”“压”“封”的手段解决,而应该重在疏导,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疏通,明白道理,提升认识,自觉认识到自身的过错,并积极改正。“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欲罢不能”反映了疏导性的德育原则。故本题选B。
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修养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亦称自我教育法、修养法、自我修养法和指导自我教育法)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意思是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两句话均强调的是个体自觉对自身严格要求,所以体现的德育方法是自我修养法。故本题选C。
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涯阶段理论。休伯曼把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归纳为:(1)入职期;(2)稳定期;(3)实验和歧变期;(4)平静和保守期;(5)退出教职期。其中,实验和歧变期是教师职业生涯道路上的转变期。教师的转变有两个方向: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教师开始对自己及学校的各项工作大胆地进行求新和力求改革,在教学材料、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教改实验,关注学校发展,对学校组织和管理中的漏洞进行批评和指正,不断地对职业和自我进行挑战。另一方面,单调乏味的教学轮回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对是否要继绩执教产生动摇,因此开始对目前从事的工作进行新的评估。题干中的表述符合实验和歧变期的特点。故本题选C。
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题干中“有的学习起来轻轻松松,而有的学习起来很吃力;有的人语文好而有的人数学好。”符合差异性的含义。故本题选D。
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也可以说能够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有了更普遍的认识,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只有少数人是年龄到青年期后人格成熟才能达到这种水平。故本题选B。
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题干中“面试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前三分钟”属于首因效应。故本题选C。
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说。动机说(又称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题干中“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属于动机说。故本题选C。
1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所以A正确。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所以BCD选项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文章来源于教师招聘网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大白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