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6-09 09:03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结合以上选项,较为合适的方式是ACD,公布学生档案属于公开学生隐私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具有知情保障义务,即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监护人参与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这项义务是学校保障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知情权的体现,是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和沟通的保障。学校在保障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知情权时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即采用“家长接待”“家长会议”“家访”等合法的、正当的方式,保障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学生本人的知情权。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履行此项义务时,要特别注意不得侵犯受教育者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公布学生档案”“公布学生成绩”等非法的、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方式。故本题选B。
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据以上法条,ABC项均表述免费义务教育,自由平等接受教育均正确,但是学生要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而非自由选择公立学校。故本题选D。
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结合题干描述与内容分析,D项最为符合法律原文规定。故本题选D。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故D选项排除。(1)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2)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结合题干表述,王老师明确目标,很具计划,寻找方法,属于一种教学操作能力。故本题选A。
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发展阶段理论。结合题干描述,李老师入职一年,从工作年限角度,排除A、D选项。C选项,胜任型教师的特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1)他们的教学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2)能够区分出教学情境中的重要信息,并选择有效的方法或手段达到教学目标;(3)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表现出更多的责任心,对于成功和失败表现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4)胜任阶段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没有达到快捷性、流畅性、灵活性的程度。B选项,业务精干型教师的特征:该阶段教师的最突出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具有较强的直觉判断能力;(2)教学技能方面接近了认知自动化的水平。(3)业务精干型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达到了快捷、流畅和灵活的程度。专家型教师的特征:从新手教师到胜任型教师阶段,教师处理问题都是理性化的,业务精干型教师是直觉型的,而专家型教师处理问题则是非理性的。专家型教师不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思考,凭借他们的经验便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他们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已经达到了完全自动化的水平。结合题干描述,教学有明确目的,能根据情境选择最有效方法,应该是胜任型教师。故本题选C。
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同时这也是教师的天职。故本题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法是指行为当事人之外的个人或组织(如学校或其他社会方面的人员)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道德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社会评价法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对教师的道德进行评判。社会舆论是对教师进行道德评价时运用的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它通常分为两种形式,(1)是依托于国家、组织和新闻媒介,有领导、有目的的以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手段传播的正式社会舆论,这种舆论与统治阶级的社会舆论是一致的,因而它是社会舆论的主体,在道德评价中具有权威性;(2)是在小范围内的人们遵循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道德观念而自发形成的,借助于口头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社会舆论,它往往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但其产生的直接影响力却不容小视。结合题干描述属于报端杂志等社会舆论对教师道德的影响。故本题选C。
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的基础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教育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师德建设的内涵、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充实与完善。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有效地加强师德建设已成为教育领域刻不容缓的课题。因此,在新的背景下,要充分重视和关注以德性为基础的师德建设,形成“培养德性为主,遵循规范为辅”的师德建设新格局。故本题选B。
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爱学生的理解。“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强调儿童的自尊心很脆弱,教师应该首先尊重孩子人格尊严。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和核心,要求教师要:(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结合关爱学生的要求以及名言中对儿童尊严的强调,所以,教师应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故本题选A。
1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它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但主要上指人的生命、健康、人格、名誉和人身自由等权利,以及与人身直接有关的权利。人格权是指为民事主体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这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对老师亦是如此,最基本要去尊重教师作为人的权利。故本题选A。
文章来源于教师招聘网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2020年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31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