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6-09 09:09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成长阶段理论。富勒和弗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3个阶段。其中,在关注情境阶段,教师会关注教学上的种种需要或限制以及挫折。因为此阶段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巧提出要求,所以教师较多关注教学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技巧,以及尽其所能地将其所学运用于教学情境之中,比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与进程以及教学材料的准备充分与否等。结合题干教师关心教学时间,备课以及班级规模属于关注情境阶段。故本题选A。
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性知识。其中,条件性知识,也就是具体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广大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结合题干表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知识属条件性知识。故本题选B。
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观察法的分类。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1)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全结构式观察是最为严格的结构式观察方式,因此其最便于使用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2)非结构式观察亦称半结构式观察,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标和方向,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缺乏明确的观察项目和固定的记录方式,这种方法虽然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不完整。(3)控制式观察亦称“结构观察”,观察方式的一种。对所欲观察的情境与程序预先安排和设计,看被试在特定情境和程序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其优点是能够按照观察者的意图进行实验设计,其缺点是缺乏自然观察条件下的真实性。结合题干表述,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充分了解,并对观察严格控制,据以上描述可判断其为全结构式观察或结构式观察。故本题选B。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是指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即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说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故本题选A。
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故本题选D。
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教育性规律。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规律也叫做知情意相统一规律。它强调,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1)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2)知识的学习本身是艰苦的劳动,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正如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具有教育性。故本题选C。
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有三个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故排除D选项。习俗水平是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用习俗推理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他们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分为两个阶段:(1)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即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2)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个体认为评判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最重要的是看该行为是否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因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结合题干表述,小明以获得喜欢,寻求认可,获得赞赏作为道德导向,可判断是习俗水平的寻求认可阶段。故本题选B。
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纪律纪律的分类。根据形成途径,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1)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3)自我促成的纪律,即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4)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每项学习任务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说特定的纪律。结合题干表述,故本题选D。
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起源学说。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它们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故本题选C。
1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园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有学者把校园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校园精神或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结合选项判断,“学校精神”(校园观念文化)即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故本题选B。
文章来源于教师招聘网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2020年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36
下一篇: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