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矛盾愈演愈烈:怕“撕票”的家长,被挑战的教师

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12-28 08:37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在习惯“鸡娃”的中产家长眼中,分数、排名至关重要。不过,另一派则截然不同,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有过留学经历,对西方教育理念有所了解,有一批中产家长对学校提出了“快乐教育”理念。

语文老师钟溪在一所高校的附属小学任教。今年9月,新生入校,钟溪发现,有个孩子的控笔能力极弱,恐怕在读小学前从未拿过笔。钟溪找孩子家长谈话,得知孩子在国外读的幼儿园,没有学过写字。钟溪建议,可以给孩子报绘画兴趣班,增强控笔能力。家长婉拒了,理由是国内的绘画兴趣班要求孩子照着范本画,压抑创作天性。

这不是钟溪碰到的第一个要求“快乐教育、释放天性”的家长。她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曾有一名家长,每到期末复习期间,都要给女儿请假,带她出去玩,“因为备考氛围太紧张,接受不了这种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在小学阶段转学了三四次。钟溪所在的小学不允许公布考试排名,钟溪在进入高年级后,会告诉家长,每次考试95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一位家长来找她,觉得自己孩子压力很大,希望她不要再公布这一数字。

浙江省的小学语文老师范琳也曾碰到过类似的家长。无论她布置什么家庭作业,有一个孩子总是完不成,甚至有时候是家长代笔的。她去家访沟通情况,家长表示,做作业让孩子不快乐,不如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家长不懂教育,要求千奇百怪。”范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常情况下,她都不会采纳家长要求插手教学的意见。

西南地区一家民办教育集团的部门负责人姜延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比课外辅导机构的一对一教学,学校提供的更像是团购服务,学校不可能因为个别家长的要求而妥协。如果今天满足了家长“希望学校不要管理这么严格”的要求,明天面临的可能就是“某个教室墙颜色不好看”的意见,“家长插手学校工作的界限在哪里?”

邓冰清在论文中总结,家长赋权增能意识的觉醒,冲击了教师专业主义。家校冲突,某种程度上说,是二者的权力博弈。孙云晓也指出,随着家校权责边界的模糊,家长的权利在增加。家长对办学有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但不能剥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惩戒还是“撕票”?

小学毕业后,豆豆与张静多次复盘在温老师管理下的校园生活。他们都用了一个词:冷暴力。

豆豆调皮,温老师罚他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两年内没有调换过座位。如果豆豆做错了事,温老师会让全班同学集体指正他,哪里做错了、大家应该怎么做。惩罚时间内,豆豆无论上下课都必须在座位上坐着,不准去其他地方,班里的同学也不许跟他玩,放学了不能和他结伴回家。

一段时间里,张静害怕去接豆豆。她怕老师突如其来的告状,也怕豆豆的同学冲她喊今天豆豆哪里没做好。豆豆也同样低落,甚至抗拒去学校。而奇怪的是,温老师带班的三年里,她虽然罚过豆豆无数回,却从来没有跟豆豆深谈过哪怕一次。

最近频频上热搜的河北沧州家长汪文月的孩子顾明,也遭遇了类似的冷暴力。在汪文月拒绝了班主任曹老师的索贿后,顾明虽然每科成绩第一,其他各方面表现也都好,但从未被评上过模范生。在被撤掉班干部职衔后,顾明问妈妈,曹老师是不是故意针对自己?汪文月明知答案,但还是对他说,曹老师想让你有更多进步的空间。顾明突然情绪爆发,他大哭:“妈妈,我受了这么多的委屈,你为什么还是向着曹老师说话?”

对许多家长来说,家校矛盾不到不得不爆发的点,他们通常选择沉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用“人质理论”也许能解释这种心态,家长把孩子送到老师手里,就像压了个人质,家长怕被“撕票”。

不过,如何定义“撕票”,老师是在行使教育惩戒权还是在“撕票”,再次绕回了难以界定的老问题上。

钟溪记得,学校曾发生过一个著名的案例。小学生的奶奶向学校举报,说亲眼看见体育老师打了她的孙女。学校立刻展开调查,但无论是体育老师本人还是同班同学,都说这个孩子没有被打。后来,家长陆续又向学校举报了几次。比如,老师在课上批评了孩子,家长认为批评过重,孩子受到了伤害;彩排运动会走队列时,孩子原本站在最靠近主席台一侧,因她走的不太好,老师将她调换进了中间队列,家长认为,此举给孩子造成了心灵创伤。四年级之后,因为家校双方对“伤害”问题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孩子几乎就不再来上学。其他学校对这一情况也有所耳闻,孩子没能成功转学。双方争执不下,但受伤害的是孩子。

惩戒问题是当下校园里最为敏感的问题,也是家校矛盾中最难以调和的问题。2019年末,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规定了教师可以采取三个层级的惩戒方式,包括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一般惩戒包括点名批评、增加适当运动、面壁罚站等,较重惩戒则包括隔离反省、要求家长到校陪读等,严重惩戒则包括不超过一周的停课停学、专业矫治、转学等。

有人认为,这是教育部为老师授权,让老师敢管学生,也有人指出,这一《规则》如果使用不当,将引发更复杂的家校矛盾。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副校长赵志勤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以一般惩戒中“适当增加运动要求”举例:这一问题很难把握,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到底怎么样才是“适当”很难界定。北京教科院副研究员赵澜波也对媒体表示,对于什么情况下采取惩戒措施,衡量标准不够清晰,不好判断也不好执行。有的措施如果被滥用,后果严重。

林小英指出,尽管要从制度和法律上规范教师的惩戒权,但当前恐怕不会有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来惩戒。面对惩戒,家长和老师通常都是“各怀心思”。当家长为了某个意见分歧点去找老师谈话时,家长心里的声音在说,我如果直接告诉他,他可能不会相信我的诚意,也许会给孩子穿小鞋。老师的心里也有一个声音,他的目的是什么?我能对他和盘托出吗?他会不会去校长那里甚至教育局告我?

林小英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我们所有人都投鼠忌器,很难做到真诚和信任,而教育这件事情最需要的就是真诚和信任。”

矛盾“复杂化”

在儿子顾明大哭一场后,汪文月又尝试与曹老师沟通,未果,她决定去教育局举报。

一开始,举报是顺利的,教育局认定了曹老师索贿。但很快,汪文月的举报信息被学校和其他家长得知,一批家长联合起来声讨她,放言如果她不撤销举报,班上的所有孩子都不去上学。学校让汪文月前去沟通解决问题,在办公室里,一名家长准备了一盆热水,趁汪文月不备,从她背后兜头浇下。

同样是家长,他们站在了汪文月的对立面。林小英分析,在权力强弱势的显著对比之下,其他家长大概不相信个人反抗可以掰倒曹老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被冷暴力,更担心自己此前的种种贿赂、示好会成为沉没成本。

几天下来,汪文月与校方以及其他家长的矛盾并无缓和的趋势。她的母亲听到,校长给辖区派出所打电话,希望派出所把汪文月拘起来。隔了几天,汪文月被拘留。她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看守所所长问她,你做了什么事,居然要被拘留20天?她痛哭,说自己是被冤枉的,什么错事都没做。

林小英说,现在的学校是个多孔的组织,在开放办学的理念指引下,打开了很多空间以供评价和检验,就像一张溃烂的皮肤,容易招来苍蝇。在家校双方之外,许多社会力量都想对学校事务插一脚。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介入,也有可能让矛盾更难以化解。姜延所在的民办教育集团,今年就被家长向教育主管部门举报过。集团管理的幼儿园在疫情期间推出了许多线上课程,都是老师自己录制,不强制学习、不要求打卡,每天由班主任发在微信群中。几天后,一名家长去教育主管部门举报,理由是自己没时间带孩子上网课,孩子吃亏了,希望幼儿园的网课全部停止。教育主管部门对此的处理结果是,集团下属的其他幼儿园照常在微信群发送线上课程,而举报者所在的幼儿园微信群不再更新网课。家长如果感兴趣,可以去集团公众号上下载。

姜延说,教育主管部门往往会在接到举报后选择息事宁人。林小英也指出,现实的许多案例表明,家校双方遇到矛盾时,迅速引入第三方或上级介入矛盾也不见得就是化解问题:主管部门的心态是求稳,最有可能的结果是牺牲自己权限所及的人,首当其冲的就是体制内的教师。这样的案例向家长释放了一个信号,在摆事实讲道理之外,可以投诉、告密。

林小英认为,家校矛盾已经越来越复杂,不过学校至少可以做两件事,一是在校内建立表达不满的途径与机制,让事情能在校内得到解决;二是学校要习惯走下表彰台,不要总想着去教训或教育家长,有时候也需承认自己会失败、会犯错。

边玉芳和孙云晓都指出,家校冲突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还与当前的人才评价体系相关。高考毛入学率相较过去已有大幅度增加,大学已不是精英教育,家长的焦虑还来自就业率的倒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彻底改革教育评价问题,家校矛盾的60%或许可以迎刃而解。

边玉芳指出,想要解决多重原因导致的家校矛盾,需要多管齐下,制度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最近,越来越激烈的家校矛盾被媒体曝光,教育部、各省市开始重视其中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予以规范。从2018年至今,山东、陕西、浙江等十余个省份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严禁家长批改作业。今年12月,教育部直接明确表态,对于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的,将“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对争议不断的“班级微信群”,一些地市也开始探索管理方法。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推出《学校班级微信群公约(试行稿)》,明确规定教师的信息发布应控制在晚上9点前,如无十万火急的事务,家长在当晚9点半至次日7点前的休息时间内也不应该再打扰老师。渭南澄城县教育局甚至作出规定,班级群除班主任外全员禁言。

不过,储朝晖认为,这些规章制度都只能解决枝枝节节的问题,很多问题变体很多,有时候家校共谋,规范难以执行。家校关系中尚有诸多问题没被厘清,需要立法规范,但还不具备立法的条件。而可能更无解的问题是,家长本身的素质千差万别,当国家出台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又有谁来规范家长呢?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郭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更多热点资讯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北京大风蓝色预警中,今天有六七级阵风,最高气温212024下教资科一2024年“特岗计划”教师工资性补助每人每年增加3中央气象台:全国降雨区域分散 南方高温将再度发展北京市教委:新学期起小学初中学生课间延长5分钟多地紧急通知:延迟开学!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