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死线”: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困境

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2-24 07:28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时间压力引发导研矛盾

澎湃新闻:从2017年到今天,青年大学教师(“青椒”)面临的时间压力和困难有没有发生变化?

李琳琳:这篇文章是在2015年进行的访谈调查,到现在已经过了6年时间。我认为学界在这期间的时间压力并没有缓解,反而与日俱增。国内高校在国际学术劳动力市场上的吸引力增强,大量的海内外学术人才竞争国内高校的岗位,入职门槛和晋升标准随之水涨船高。加之越来越多的学校进行了“非升即走”或“准聘长聘制”等人事改革,旨在建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国内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教师的压力倍增。

澎湃新闻:除了教师本身的时间与压力,大学教师所带领的团队或学生及其周边的人是否也受到这样一个不断增加的压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琳琳:我近来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议题很关注,大家也会在新闻中看到一些导研冲突的事件。我的另一项研究发现,普遍的时间压力也是引发导研矛盾的因素之一。有些研究生说,导师马上要聘期考核了、马上要结题了、马上没经费了等等,导师就整天泡在实验室、是个工作狂、周末和寒暑假也不休息。

导师的这种时间焦虑和压力,自然而然也会影响到研究生,导师可能压缩指导学生的时间,导师还会期待学生更多时间投入研究、时间效率更高,甚至还会有教师让学生做一些可能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不相关的事情,来分担自己的时间压力,但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引发导研矛盾。

澎湃新闻:你论文里面还提到会有些活动被压缩和挤出,可以具体讲一讲吗?

李琳琳:那些没有刚性时间保护,又在考评中不被重视的活动,就很容易被挤占。比如课前的备课,或者课后学生答疑,指导研究生,这些的时间都没有刚性保护,又很难去量化考评,他们的影响都是隐性的、长期的。所以当个体压力很大的时候,这些时间就很容易被压缩。但这些活动对于大学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又非常重要。

澎湃新闻:在理想中,似乎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可现实中这些工作在时间精力上又是互相争夺的。对此有什么解法吗?

李琳琳:在高等教育领域有一个经典的议题就是“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过调查,但结果并不一致,一些研究证明了他们在能力层面是有正相关的,甚至可以相互促进。但也有一些研究证明他们在时间和精力层面是此消彼长,有负相关的关系。

在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中,教学的成效更多是长期、隐性的,并且只有听过他课的学生才知道。但学生评教自身也存在区分度、评价能力、偏误等争议,并不能作为一个高利害的评价指标。而科研的评价却有了一套比较受到认可的评价制度,基于同行引用、双向匿名评审建立起质量评价体系,方便非专业领域的人士进行计数和排名。所以在全球都盛行的评价文化下,科研受到更多重视。

但大部分的老师都是热爱教学的,因为科研的成就感是间接和延时的,只有少数跟我研究领域相近、读了我文章的人才能认可我。但是教学上获得学生的认可的成就感是直接和即时的,你这节课讲的好,对学生有启发、有帮助,学生根本不用说什么,他们眼睛里面会有光,你对那么多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那种价值感和满足感是很强的,会大大提升教师的自尊。所以我猜大部分老师都是喜欢教学的,如果管理制度鼓励、重视教学的话,我想大家会很愿意更多投入教学、享受教学。

女教师“升职还是生育”?

澎湃新闻:女教师能花在职业上的时间似乎比男老师更少,这也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李琳琳:总体的统计上可能是的,大学教师发展的性别差异在国际上都是个研究热点。当前国内大学教师群体里,女性的比例几乎要追平男性。但很有趣的是,职称级别越高,女性的比例就越低。几乎所有的职业女性都面临“升职还是生育”的问题,但女性大学教师面临的形势更严峻,因为大学教师的职业准备期很长,即便发展的很顺利,30岁才刚刚进入学术职业,面临着非升即走的压力,但超过35岁的女性已经是高龄产妇了。

如果你选择抚育下一代,必然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并且学术竞争也是赢者通吃,如果你在职业初期就没有形成竞争优势,你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当中就很难再获得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有一些国家的做法是对学术女性进行支持,设立专项基金,申请资格是生育后又回到学术职业的女性,来支持她们的职业发展。

澎湃新闻:关于在政策上如何帮助女教师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你的看法和建议是?

李琳琳:除了专项的基金支持,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也会有利于女性学术职业的发展。有一些调查表明,女性教师平均在教学、师生互动、学生指导等事务上花费更多时间。无论是性别刻板印象也好、社会期待也罢、可能还会有自选择的效应,女性总体上会在人际沟通相关的活动上投入更多。所以评价制度如果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也有助于认可她们工作的价值。

澎湃新闻:大部分的学生可能看到女老师,就很期待她和蔼可亲,愿意跟你进行情感的交流。有自选效应,也有社会期待的效应。

李琳琳:对。这不光是学生对老师的期待、还有同事的期待、甚至女老师也会自我规训。

澎湃新闻:教育部最近出台了“破五唯”的政策,即要切实改变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帽子、唯奖项等倾向。你如何看待这项政策?以及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研究的作用?

李琳琳:“破五唯”是对量化表现性评估愈演愈烈的一种纠偏。它旨在纠正“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纠正“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纠正急功近利的风气。大家对这项政策非常关注,也期待这项政策能够保护学术工作时间、缓解时间压力。当然,这项政策具体怎么落实、政策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教育学科的研究和政策的结合是很紧密的,除了论文发表、课题报告、发表报纸文章,还可以通过政策专报来为教育改革建言献策。通过研究者的研究,教育当中各个群体的生存状况都有途径被关注到,成为政策制订的基础。当然,除了政策制定之外,政策执行中所有的利益相关群体的观念也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所以我们的研究如果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大家关注到这个问题,对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也会有利于教育实践。在整个教育体系甚至社会体系中,不仅是政策制定发挥作用,每一个个体都是能动者,作为政策对象或者利益相关者、甚至舆论参与者,都可以对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澎湃新闻:你可以给老师们的建议是什么?青椒们怎么样安排自己的时间能更好的适应现在的时间环境?

李琳琳:谈不上建议,只能谈我的感受。整个社会都有加速和过劳的趋势,大的趋势很难逆转。但我们每个人都是能动者,承受这种压力并生存下来,是紧要的任务。但在生存之外,还可以有自己的坚持,比如,在时间优先序列上,备课对我来说很有价值,再忙也不能放弃,放弃了之后上课会不自信、会沮丧、会对自己失望、会迷茫。想清楚了这些,会消解一些焦虑。

再比如时间边界,我可能没法做到周末不回工作微信,但是我尽量周末不去打扰同事、周末不给学生发邮件。随着有这种时间边界的人不断增加,这种文化就会逐渐形成。我觉得希望就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能动者。

我对学术职业的前景还是乐观的,虽然现阶段竞争无比惨烈,时间要求与学术工作特征不符,但以学术为志业的这群人,都是有反思性和能动性的个体,会共同推动制度的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郭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更多热点资讯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北京大风蓝色预警中,今天有六七级阵风,最高气温212024下教资科一2024年“特岗计划”教师工资性补助每人每年增加3中央气象台:全国降雨区域分散 南方高温将再度发展北京市教委:新学期起小学初中学生课间延长5分钟多地紧急通知:延迟开学!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