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4-19 08:19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这是一位专注教师心理的心理咨询师听过一个专家报告后的撰写的文章。
分享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广大普通教师的注意。
人都会习惯安逸于自己长期养成的思维模式中,哪怕这种模式有非常明显的问题也会浑然不觉。
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
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
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更好的老师。
01
城市中小学教师的教子之”痛“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累?因为孩子处在一个日新月
前不久,听一个专家的报告,他说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
他得出一个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跟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相比,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人还说,不仅现在时如此,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也鲜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
笔者环顾周围的教师,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
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
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
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
但笔者认为,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02
教育盲区一:角色混乱
常把家庭当学校
害怕自己的孩子是差生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
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
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
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
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太过关注细节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
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追求稳定,害怕“出格”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想、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
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
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
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
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
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
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承袭这种个性。
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责任编辑:郭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