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探讨:未来是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5-20 08:31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未来需要怎么样的教师?教师如何应对疫情后时代的变革与挑战?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如何去处理与学生、技术、家长的关系?5月15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与未来学校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未来教师发展大会向与会人员抛出了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不少教师关注、思考的问题。

未来教育有何特征?

在山西师范大学校长杨军看来,要破题首先要厘清教育的真正目的以及未来教育的特征。他认为,未来教育的特征可以用“1+3”来概括,其中“1”是指教育资源在国际间重新配置并加速流动,教育正逐渐超越地域和文化的边界,最终形成“学无国界,教无所限”;“3”是指个性化、本土化和未来化。

因此,杨军认为,未来教师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要在某领域很专、很深,另一方面要能进行大范围、大知识领域、大学科的链接。未来教师所需具有的核心素养可以概括为三大维度,包括历史维度(大历史观素养、世界历史素养、全球素养、民族素养)、文化维度(语言素养、师德素养、终身学习素养、共情素养)、技术维度(学科融合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知识链接素养、教学关系设计素养)。

“现在比较注重教师的教学关系素养和技术素养,但是学科融合和知识链接素养是严重不足的。”杨军认为,未来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教师不断去提升自己。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鲁子指出,面对技术挑战、社会挑战和国际挑战,教师应该从三方面努力奋斗,一是根据国家要求,提升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二是提升跨文化教育能力,促进国际沟通与合作;三是关注个体的发展。对于英语老师来说,“人文素养正在成为英语教师不被取代的关键素养。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跨文化素养、国际理解素养等至为关键。”

“教育最重要的资源不是楼房、课桌,而是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苏婧认为,不同学段的教育是相通的,好的教育能达到心灵的共鸣,“我们无需用知识的多少来评判老师,而要站在培育人的角度看待。”学前教育老师一方面要像教育心理研究者一样和儿童相处,同时也要像教育家一样为儿童提出策略和方法。

教师如何面对新技术?

以往,一方讲台、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往往就能完成的教学,正在因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如何应用新技术、新教学工具,已成为现在以及未来教师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信息技术对于教师来讲,它既是目标要求,也是方法手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冯晓英表示,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创新的能力,是对教师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教育科技不仅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更重要的是给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以来面临的困境和难点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和解决的路径。”

目前,国家和各级各层的机构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研修支持,但在冯晓英看来,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困境,一是培训在精准化、个性化方面有所欠缺,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二是教师专业学习投入难以高质量维持、学习低效,三是专业学习成果难以直接转化、落地到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对此,冯晓英认为,一方面应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支撑,对应教师的精准需求,推动实现动态化的学习内容、自适应的学习推荐、伴随式学习诊断,从而促进精准适配和供需适配;另一方面要以解决教师遇到的真实问题为导向,基于真实问题、真实情景,为教师创造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此外,可以通过对老师教学的设计,教学行为过程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而真正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教学的改进。

在天利教育副总裁詹毅看来,帮助教师更好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创新,需要给教师提供基于优质内容的供给平台,但更根本的是为教师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比如课程服务、教师培训产品和服务等,“单纯给老师一个帐号,他根本不会接受”。

但无论未来技术如何变化和发展,万变不离其宗。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科技给学校带来的变化,让老师上课更加复杂。但教育的本质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改变。“有一天也许知识可以通过芯片植入大脑,但智慧、理解力、创造力、想象力,只有阅历可以给与。不管世界千变万化,其实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始终不会改变”。

教师如何处理与家长的关系?

教师如何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如何实现家、校、社会三者共同为育人发挥同向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保护儿童及家庭心理服务中心主任龙迪认为,教师和家长应该相互支持去完成各自的功能,“学校和老师不应该要求家长来做老师,家庭不应该成为作业作坊,激起家庭冲突,激起家长和老师的冲突,学生是更加无所适从的”。

龙迪强调要“共育”,家长和老师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为了完成各自的功能,请求对方帮忙。“我们应怀着感恩的心,如果对方做不到,要理解和包容他有困难,做不到,我们想其他的办法”。

“家、校、社协同育人,目前很多时候把教育的责任压给学校,我认为不完全正确。”北京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张青之强调,“学生第一的老师是家长,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常识”。

但家庭教育水平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这种协调育人的状态并非能轻松达到。清华大学幼儿园副园长晏红在会上提到,家庭教育指导是教师的权利与责任。做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就需要教师掌握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把家庭教育指导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视为自己教学工作一样具有专业性,这样才能胜任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要求。

“不再把家庭教育指导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一个必备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面对新时代的发展任务。”晏红表示,因为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但学制的设置使教师比较了解本学段的情况,容易让教师的工作形成“各管一片”的格局,但是孩子的成长是连续贯通的,所以建议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树立全学段贯通的教育指导观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郭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更多热点资讯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北京大风蓝色预警中,今天有六七级阵风,最高气温212024下教资科一2024年“特岗计划”教师工资性补助每人每年增加3中央气象台:全国降雨区域分散 南方高温将再度发展北京市教委:新学期起小学初中学生课间延长5分钟多地紧急通知:延迟开学!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