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7-22 08:45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评价中的“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现象突出,严重背离了科学的教师评价方向,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新时代我国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各教育阶段和教育主体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改革方向和任务,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均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破除“五唯”痼疾,重构教师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已经迫在眉睫。
一、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意义:“五唯”之弊与“四有”之利
由于历史文化及社会现实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评价标准强调具体的量化指标,不论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教师的评价越来越重视所教学生的成绩、升学率,并与教师的绩效挂钩,对于教师的考核与职称评定以及晋升职务,均过度强调教师的文凭、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帽子”等,甚至在一些地区和学校逐渐异化为“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教师评价标准。
在价值取向方面,“五唯”注重教师应达成的各项指标数量,轻视每项指标的达成质量和效果,甚至有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忽视教师的本职工作和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没有把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在评价目的方面,“五唯”注重奖惩性评价,对教师评价主要是为了考核教师,并以此为依据施以奖励或惩处,忽视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是教师评价的一个目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师评价应该是帮助教师诊断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便更好地教书育人。在评价主体方面,“五唯”的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一方面缺乏校外评价主体的参与,家长、社会、企业、行业参与教育质量评价的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存在市场、社会评价作用发挥有限,第三方评价、业内同行评价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另一方面又缺乏校内多元评价主体的相互补充,教师自身、同事、学生、学校评委会之间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相互配合的评价主体。在评价内容方面,“五唯”过分强调分数、升学、文凭、论文、荣誉等指标的达成,将其视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过于偏激。在评价方法方面,“五唯”过分强调指标量化,采用一种操作简单、直指结果的“一刀切”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是按照同质化、同一化的标准来评价不同层次范围、不同责任区间以及不同利益诉求的教育体系的参与者”。虽然便于操作,但忽视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教师的差异性,且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
“五唯”之弊的根本在“唯”,分数、升学率、文凭、论文、荣誉帽子这些本身没有错,是教师工作的评价指标,错就错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上,因为过于量化评价教师工作绩效,而把这些指标奉为圭臬,背离了教师评价的初心。“五唯”问题表面上是将“指标量化”视为唯一评价标准,实质上则是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对于表层问题,要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核心,对现行的教师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进行系统改革,引导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发展性、多元性、综合性、增值性的教师评价新机制。对于实质问题,需要明晰教师的根本使命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进而树立正确的教师评价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就十分明确地确立了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框架,是落实新时代我国教师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建构新时代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体系。
新时代我国教师评价的改革正处在从破“五唯”到立“四有”的转型期。从破“五唯”到立“四有”,教师评价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破五唯”是教育评价改革的主旋律、总方向,破“五唯”绝不是不要分数、升学、文凭、论文、荣誉等,而是把教师评价中的“五唯”问题解决好。对于教师工作而言,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应该是教师工作成效的具体表现,教师的文凭、论文、荣誉也是教师工作业绩的直接证明,问题的关键是在克服“五唯”评价倾向的过程中,如何把分数、升学率、论文、文凭、荣誉等有机地融入“四有”的评价体系之中,形成综合的、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和体系。当前要警惕那些借着破“五唯”之势而彻底否定教师工作中可以把握的具体指标的错误做法,一些学校中出现的不敢讲成绩、不敢讲升学、不敢讲论文、不敢讲文凭、不敢讲帽子的错误做法比“五唯”更为有害。在一些高校,没有学术论文、没有博士文凭、没有学术荣誉的一些人开始觉得自己无尚光荣了,认为自己就是反“五唯”的代表,岂不知,这样的大学教师自己不学无术又怎么能在大学里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呢?破“五唯”与立“四有”之间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破“五唯”不能一刀切,在没有立“四有”之前,要坚持“以破促立,在破中立,以立促破,在立中破,破立结合,以立取破”的原则,完成由破到立的转型。“五唯”更多是操作性的,是已经形成的旧评价体系,“四有”更多是方向上的引领,二者“一旧一新”“一实一虚”,在“新旧之间”“虚实之间”如何过渡,绝非轻而易举、一朝一夕之功。新时代教师评价要“引实入虚、以新破旧”,在立“四有”的过程中有机地、辩证地融入教师评价的具体指标,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
首先,新时代破“五唯”而立“四有”的教师评价改革,是教师评价正本清源的体现。教师工作是一项融智力、体力、智慧、情感为一体的工作,教师不仅承担着教授知识的任务,而且承担着塑造学生品性、品格、品味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一体化的工作,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四有”标准扭转了不科学的评价观,指明了教师评价的方向,有利于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职业观,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将教书育人与教学研究、专业发展等有机统一起来。其次,新时代破“五唯”而立“四有”的教师评价改革,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改革。“四有”标准的确立可以解决教师在评价学生上“唯分数”“唯升学率”的错误做法,通过教师评价变革学生评价,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也开始加强德育、强化体育、重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真正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对学生科学正确的评价理念与方法。最后,新时代破“五唯”而立“四有”的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评价改革有利于推动政府、学校、学生评价的转变,进而对优化教育评价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四有好老师”标准可以纠正评价教师的“五唯”痼疾,进而纠正评价学生的“唯分数”“唯升学率”的错误思想,有助于教育系统内部整体的破“五唯”评价转型,有助于转变各级政府的教育政绩观与评价观。各级各类学校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评价考核教师,可以帮助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奋斗目标,有助于转变各类学校的评价观。“四有好老师”标准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助于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
二、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路径:破“五唯”作为突破口
“唯分数”的真正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学校在评价教师的时候,以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效的唯一手段,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评优、职称评定等挂钩。“唯分数”的痼疾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均明显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方向,而且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出现过较为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幼儿园“在评价中‘重智轻能’和‘重结果轻过程’,通常采取标准化测验的评价方式,以可观察、可测量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唯分数”“唯升学”痼疾在幼儿园渗透的表现,表明基础教育领域“唯分数”“唯升学”根基之深厚,这对学前教师评价具有较大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是“唯分数”和“唯升学”的重灾区,学生普遍通过机械记忆、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目光仅瞄准学生的升学考试,一门心思抓成绩,根据考试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形成了以考定教的思维定式。学校在评价教师的时候,同样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指标,与教师的评奖评优直接挂钩。普通高中阶段更是以高考升学率为主要指标来评价教师和学校,形成了畸形的育人方式。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评价是“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重灾区,与此同时,在各类评奖评优中,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职业教育阶段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传统的成绩评价模式,考试考核的成绩仍然是决定学生技能优劣的主要标准。”职业教育中本该加强的能力培养被轻视了,代之以知识测试的“唯分数”评价方法,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唯分数”现象一方面导致学校片面追求智育发展,轻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不利于学生个性养成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导致教师着重“育分”忽视“育人”,只钻研提分策略,不注重理论学习和能力提升,加剧了教师功利化思想,违背了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本真。
“唯升学”是指以中考、高考为核心形成的家长、学校、社会盲目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和文化氛围,将学生是否升入好的学校作为评价学生成败的标准,将教师所教学生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标准。“唯升学”现象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要经历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三次较为重要的升学考试,每次考试的升学率是学校排名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学校通常默许部分学科教师任意占用体育、美术、劳动、班会课,有更多时间学习考试内容。经常组织全校范围或各年级范围内的阶段性考试,“月考”“周考”屡见不鲜,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形成了单调“刷题”的应考战术。甚至还在正式高考前,劝退部分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放弃参加考试以提高升学率。学校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围绕提高升学率展开,学校已不再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地方,而是训练做题的辅导机构,教师也逐渐变为辅导学生做题的教书匠。这种“唯升学”的现象一方面导致基础教育学校本身出现等级划分,部分学校通过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和生源,进而创造更高的升学率。多年来不能解决的“择校”问题便由此产生。职业教育同样受升学率的影响较大。我国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分流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成绩优秀者进入了普通高中,成绩较低者进入了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沦为低分者的接收处,更加剧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心理,使职业教育陷入不良循环中。”职业教育内部,又泛起了不注重教育教学质量而注重升学率的倾向,许多地区又把升入高职和普通大学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重要指标,导致职业教育办学重心的偏移。
“唯文凭”是指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将文凭作为直接判断教师是否是人才、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学历与教师资格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对各级各类教师的学历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结合实际,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但在“唯文凭”导向下,学校的选人用人标准远远高于此条件,形成了教师比拼学历的不良倾向。比如江苏省2009年、2015年和2020年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规划指标分别为68%、90%和10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为14%、35%和60%。可见,学前教育阶段教师文凭本科化已成为趋势,甚至还出现了个别学前教育机构只招收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案例。“唯文凭”一方面助长了社会中盲目追求名校的风气,家长常以学校的优劣来判断学生的好坏,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误导了社会其他行业的选人用人标准,各行各业都出现人才“高消费”状况。单以文凭作为判断人才的标准,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更加剧了社会矛盾。
“唯论文”是指学校将论文数量作为教师科研能力考核、晋升职称、评奖评优的唯一指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论文数量是晋升职称的一项重要指标,很多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素养,无法完成指标,最后甚至不惜花钱买版面来发表论文,这些论文与教师的教学研究没有多大关系,更谈不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唯论文”不仅使教师在一味追求论文数量上分散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潜心教书育人,而且也阻碍了我国科研水平的发展,教师不愿花费时间进行持久性的研究,而是集中精力产出功利性成果,造成我国科研实力的虚假繁荣。破“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而是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背景下,强调教师从事有意义的研究,强调论文的质量。
“唯帽子”是指以教育部门、学校等机构对教师授予的荣誉称号和头衔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帽子”是教育部门、学校赋予杰出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荣誉称号,对国家实行各项人才计划,鼓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唯帽子”的评价方式使很多学校将“帽子”与奖励直接挂钩,造成了众多教师只争取“帽子”,不提升内涵,甚至忽视教育教学工作,一门心思出成果的现象。此外,“唯帽子”也造成用“帽子”占取更多教育资源,再用更多资源获取更多“帽子”的现象,这对年轻教师发挥教学科研积极性,乃至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活力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唯帽子”同样助长了教师的功利主义思想,对教书育人为本的根本使命和良好的学术生态产生了阻碍作用。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金普新区12名参与对口帮扶教师受表彰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