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ebei.hteacher.net 2021-08-04 15:48 河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学习动机在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中属于重点知识,本部分知识涉及面较广,理论性偏强,主要题型集中在判断题、单选题与案例题当中。今天我们就对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进行梳理,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学生的学习动机属于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实现这种需要的前提条件是某些低级的需要必须先得到满足,所以下面先提出有关的前提条件,然后根据学生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的特点,提出激发与维持动机的相关策略的建议。
一、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
1.教师应善于管理课堂,维持课堂纪律,使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致受到纪律不良的学生的干扰。
2.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教师有耐心、公正、友善,使学生有爱和归属感;
3.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必须是学生既能胜任但又有一定难度的,太易和太难的任务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习任务必须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对学生有一定实际意义的。
二、激发与维持内源性动机的策略
内源性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或自信心等个人特征的动机,所以激活与维持学生动机的根本策略是教师长期坚持培养学生求知、求成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又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
(2)丰富材料呈现方法
通过采用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过程来达到以上的目的。
(3)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
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教师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2.通过归因训练或归因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要提高学生对能力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就必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通过归因训练,学生的不正确归因是可以改变的。
教师还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开始某项新的学习任务;
(2)为学生设置明确、具体和可以达到的目标;
(3)强调学生自己前后比较,避免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
(4)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示范。
3.培养学生对成就的需要和成就感
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实现自我价值和力求成功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高级需要,但必须以爱和自尊等较低级需要满足为前提。
三、激发与维持外源性动机的策略
1.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的进度,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业任务。
2.适当使用表扬和批评
尽管在一定的情形中适度的批评和惩罚对促进学习是有效的。但一般来说表扬、鼓励、奖励要比批评、指责、惩罚更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3.外部奖励的使用要适当
学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习内容都有兴趣,在这种时候适当使用外部奖励可以激发其学习动机。但是外部动机作用不会使学习活动指向掌握目标,学生不会在学习中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难以产生成功感,从而培养能力信念。而且外部奖励使用不当比表扬的滥用危害更大,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归因,更有可能损害原来已经有了的宝贵的内源性动机。奖励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外部的物质性奖励应当慎用。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考虑外部奖励是否必要。
4.改革学校和课堂奖励结构
学习动机研究表明,传统学校和课堂奖励结构以成就定向,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注重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这些做法奖励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真正的掌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呼吁重新建构学校和课堂奖励结构,使之从成绩定向转向掌握定向。按掌握定向的奖励结构,应保证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只要他取得进步,都有权得好的分数和评价。
以上便是对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对各位考生的备考能够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