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ujian.hteacher.net 2021-09-28 17:35 福建教师资格证 [您的教师考试网]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班集体从其初步形成到巩固成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一个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1)组建阶段,靠教师的行政手段组织班级。(2)形成阶段(核心阶段)。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这一阶段是班集体稳定发展的阶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并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班主任指定的班干部开始发挥核心作用,班集体的核心初步形成,也可以成为核心初步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成熟阶段,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故本题选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类型。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A选项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者角度划分为国家、地方、学校课程。B选项从课程功能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C选项按照组织方式不同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故本题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惩罚。惩罚有两种形式:呈现性惩罚和移除性(取消性)惩罚。(1)呈现性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惩罚。(2)移除性(取消性)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移去某一刺激,以抑制或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呈现性惩罚即正惩罚,移除性(取消性)惩罚即负惩罚。题干中小华上课说话老师会让他站着,为了避免站着听课的痛苦,上课再也不讲话了,罚站使说话的概率下降。罚站是教师给该同学施加了一个厌恶刺激,因此属于呈现性惩罚,即正惩罚。故本题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一直被认为是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此外,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人的身心发展需要。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不包括领袖意志。故本题选C。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受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题干中李老师不准班上最差的2名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没有让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考试活动,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故本题选A。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小麦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