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1-10-24 09:18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攻击性行为时3—6岁左右的常见特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一部分的内容经常会在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中出现,会描述一位幼儿打其他幼儿,考查我们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原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本文来深度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出现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都属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一般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骂人,抢东西等。
早期分类中,广泛认可的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指的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击打、伤害他人,如嘲笑、殴打等。
新的分类是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表现出高水平的敌意、报复性攻击。主动型攻击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那么攻击性行为有什么特点呢?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大多都是有目的的,除了强烈的目的性,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频繁。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
2.幼儿更多的是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孩子大多是工具性攻击,也就是主要为了某一物品,而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多为敌意性攻击,开始指向人。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要比女孩多很多。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欣
上一篇: 教师资格情绪的分类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