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ebei.hteacher.net 2021-11-11 10:17 河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孔子在各地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属于常驻嘉宾,其教育思想更是频繁出现在历年考试中,且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题型主要包括了单选、多选以及判断题。在河南、四川以及安徽等地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考察难度较小,需要识记其基本思想,并学会分辨相似观点。
一、人物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派创始人。
二、教育实践:
1.创办私学,四个自由(就学、办学、讲学、竞争)
2.编写《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三、思想观点:
1.人性论:孔子提出性三品论: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是上智,学而知之以及困而学之是中人,困而不学则为下愚。而上智以及下愚是先天决定的,后天不可教。这是内在遗传决定论的思想观点。
但孔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并不绝对,他还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这里的“习”是外在的环境教育,翻译过来是人的天性相似,但通过外在的环境教育又能使得个体不同。这是外在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观点。
2.教育对象:孔子关于其教育对象的论点,倡导“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通俗的讲就是教育不分贵贱,只要想学,都可以来学习。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是一种极大的进步,打破了奴隶社会教育垄断的局面,使得广大的平民有机会接触教育。但客观看待,孔子在提出“有教无类”的同时,还提出“自行束脩及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观点,这里的“束脩”是古代的最微薄的见面礼,指十串肉干,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去提供这个见面礼,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实质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平等,是局限在士阶层以上的教育平等。千百年来,广大学者对于“类”,基本有了三种观点:其一是将其理解为种族,因为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的种族。其二理解为阶级、类别,这种说法目前最为常见,即教育不分类别。其三是有教则无类,学生有愚有智,通过因材施教,消除差别,使得学生都成为贤人、君子。
3.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三要素之一。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庶富教”的思想论点。其中“庶”是指大量的劳动力,“富”是丰足的物质生活,“教”则是政治伦理教育。其中“庶”和“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和“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所以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表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另外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
4.教育内容:孔子主张《六经》(同上)教人。具体表现为文、行、忠、信。其中文是传统典籍,属文化知识。行是品行,忠是忠诚,信是信实,属道德教育。
5.教育原则:
学思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力行而近乎于人;
启发性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释义: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地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启发思想的表述。
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地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疏导原则: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情感体验: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