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ebei.hteacher.net 2021-11-11 11:22 河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自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首先提出归因概念后,后续不断有学者对其理论进行完善,提出新理论。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情理又合逻辑的,因此出现归因偏差。此部分知识点通常以客观题、综合性题目出现。需要我们详细了解。
一、基本归因错误
1.定义:基本归因错误又称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原因归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2.原因:①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角度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②情景中的行动者往往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景作用。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1.定义: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和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不同,行动者通常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观察者则会将事件的成功归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于个人特质。
2.原因:①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很难观察自己,但是外在的情境因素则容易被感知,因此行动者的会归因于情景因素,反之,观察者则会更容易将行动者作为知觉的对象;②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对自己比较了解,因此行动者会将行为归因于某些情景因素,而观察者会归因于行动者内在的因素。
三、自我服务偏差
1.定义: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们往往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于内部因素。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否认自己的责任。
2.原因:①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更容易被注意;②回忆自己的贡献比记录他人的贡献更容易,因此会觉得自己做的更多;③接受信息的差异可能导致我们认为自己的作用大;④印象管理,人们总是试图创造一个特殊的、良好的印象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评价;⑤自我贬损,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可能用各种消极的方法来逃避自己的个人责任,使失败者不必面对自己缺乏某种品质的难题。
四、习得性无助
赛里格曼(Seligman)认为,习得性无助是指在不断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会让人们不敢尝试,选择逃避退缩。从而将破罐子破摔,归因于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如个体能力。
例题训练:
1.【单项选择题】看到小王同学如愿考出了好成绩,小李同学却人为这次小王只是运气好罢了。对小李同学的归因解释合理的是( )。
A.基本归因错误 B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C自我服务偏差 D习得性无助
【答案】B。解析:A项,基本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原因归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低估了情景的作用;B项,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和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不同,行动者通常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C项,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们往往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于内部因素;D项,习得性无助是指在不断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题干中,小李认为小王运气好,属于观察者对行为活动的外部归因,因此选择B项。
2.【判断题】个体总是将活动的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忽视其他人的贡献,这是基本归因错误。( )
【答案】×。解析:基本归因错误又称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原因归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低估了情景的作用。而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们往往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于内部因素。个体总是将活动的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忽视其他人的贡献,这是自我服务偏差。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