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imenggu.hteacher.net 2021-12-02 14:35 内蒙古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1.加涅所说的“智慧技能”就是当下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程序性知识”。( )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智慧技能”是指学生利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程序性知识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践操作。二者一种是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一种是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属性特征范围都不同。故本题说法错误。
2.中小学近几年“撤点并校”体现了下列哪一方面对教育的制约( )?
A.生产力 B.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C.文化 D.人口因素、地域环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撤点并校”教育政策。“撤点并校”,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是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针对农村学龄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当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之所以进行“撤点并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而逐年减少;另一方面,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域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口的居住相对分散,学校规模较小,学校之间缺乏联系,教学水平整体不高。因此“撤点并校”的教育政策体现了人口以及地域环境对教育的制约,故本题选择D选项。
3.张老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奠定基础”。根据目标取向理论,这属于(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目标取向理论把课程目标分为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A选项,普遍性目标即根据一定的哲学和伦理、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总括性和原则性的目标,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B选项,行为性目标即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和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完成课程后学生自身应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
C选项,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注重过程,强调目标的生成应该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定。
D选项,表现性目标即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题干中,张老师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懂得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这一知识点,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属于行为性目标。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4.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周国平撰写的《父亲》一文时,提醒学生要抓住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进行思考。这达成的教学目标属于( )。
A.知识与技能 B.思维与创新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目标的设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选项,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B选项不属于三维目标,为干扰项,故排除。
C选项,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认知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与方法,特点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会和运用方法。
D选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题干中描述的是“抓住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进行思考”,正是一种信息分析能力的体现。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5.“教育机会均等”涉及诸多实践议题,其中包括( )。
A.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
B.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C.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
D.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自然、社会或文化方面的不利条件均可在教育中得到补偿。社会成员,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等方面有何不同,都可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包括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
补偿教育为文化不利儿童设计不同教育方案,以补偿其幼年缺乏文化剌激的环境,进而减少其课业学习困难和增进课业学习能力。多元文化教育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平等教育。全纳学校旗帜鲜明地反对歧视和排斥,强调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三者都体现出了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而国际理解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的教育思潮和活动,是随着当代经济贸易活动国际化而发展起来的,自在通过传播和掌握各国地理、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知识,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的需要,达到各国及其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其更多的是适应全球化给教育带来的变化。
题干中要求选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议题,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6.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需求,表现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这一趋势集中体现了教育制度的( )。
A.客观性 B.规范性 C.历史性 D.强制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制度的特点。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历史性、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
A选项,客观性是指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它的客观基础,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个客观基础和规律性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B选项,规范性是指任何教育制度都是某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的。这种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人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即教育制度总是体现着某一阶级的价值取向,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
C选项,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
D选项,强制性是指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行为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要求个体无条件地遵守,违反就要受到惩罚。
题干中描述的是“我国教育制度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应该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这是阶级性的体现,即规范性的体现。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易错题4
下一篇: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综合知识客观题60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