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ongqing.hteacher.net 2021-12-02 15:15 重庆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知道《史记》的简要内容、体例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理解司马迁的修史原则,提高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培养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史记》的内容、体例。
【难点】
《史记》的历史价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图中纪念的人物是谁?
司马迁祠
学生回答:司马迁。
教师继续引导:人们为何纪念司马迁?司马迁是怎样的人?取得了什么成就?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司马迁
1.生平经历
教师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有谁担任“百家讲坛”的学者来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呢?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司马迁,字子长。自幼深受担任史官的父亲的影响,爱好文史,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成年后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后继承父业,任太史令,著述历史。其间因触怒汉武帝,被处以酷刑,但他忍辱负重,坚持完成了《史记》这部史学巨著。
2.精神品质
教师继续引导:在那个皇权至上的社会,司马迁能大胆的指出汉武帝的过失,表明了他对历史的尊重,也正是他人格的体现。司马迁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回答:正直不屈、百折不挠和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精神。
(二)《史记》
1.内容和体例
教师展示材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归纳:《史记》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材料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
——郑樵
学生回答:《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左右的历史,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教师追问:由此可见,《史记》是怎样编纂、记载历史的?
学生回答:《史记》是按王朝更替、人物传记、制度与年表等分类记载历史,所记时代则前后贯通3000年,其中人物传记所占篇幅最大。
教师讲解:《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因“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所以称其为纪传体史书;又因所记时间长达3000年、包含多个朝代而非一朝一代的历史,所以称其为通史,也就是说《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通史。
2.修史原则
教师播放电视剧《司马迁》片段并展示史料,提问:《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
材料 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
学生结合材料回答:《史记》文章直白,所记载的事情经过核实,不凭空加以赞美,不掩饰过错,因此称它为符合实际的记载。
教师追问:这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修史原则?
学生思考后回答:体现了司马迁修史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注重史料的真实性,不以成败论英雄;还体现了司马迁修史注重调查研究和实地调查。
(三)《史记》的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材料,请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并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讨论:《史记》这部著名史书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如何?
材料一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赵翼《廿二史礼记》
材料二 《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小组回答后,教师总结:1.史学方面,《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官修史书的典范。2.文学方面,《史记》因文笔优美、所记载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纪传体史书的弊端,下节课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
(二)《史记》
1.内容和体例
2.修史原则
(三)《史记》的历史价值
1.史学方面
2.文学方面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马嘉悦
上一篇: 《开辟文明交往新航线》答辩问题及解析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