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1-12-16 16:15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知识点一:课程的类型
分类标准 | 课程类型 |
课程的设计方式(内容属性) |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课程的综合程度 |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
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
呈现方式和课程性质 |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
课程管理、开发主体 |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
任务 |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
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
知识点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4.课程理论。
其中,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知识点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3.直线式与螺旋式。
知识点四:课程设计模式
1.泰勒的目标模式。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知识点五: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 | 概念特点 | 地位 |
课程 计划 | 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是编写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 |
课程 标准 |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
教材 | 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工具。 |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
知识点六: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由泰勒提出。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斯克里文提出。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由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CIPP: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知识点七: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理念
1.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1)人本主义思潮;(2)建构主义思潮;(3)多元智能理论。
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知识点八: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课程目标 | 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特点:(1)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2)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3)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4)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5)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 |
课程结构 | 课程结构的特点: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
新课程结构的具体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 |
课程内容改革 | 见知识点五
|
课程实施改革 | 理念改革: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师观;现代创新观;现代教学观。 |
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学习方式改革 | |
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 |
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性、合作与独立性、问题与探究性 | |
课程评价改革 |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
课程管理改革 |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
新的课程资源 | 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欣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