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12-16 17:13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题干中描述的有钱人找一些长的比较丑的人带在身边,出没于公共场合时,会让别人产生同时对比,从而显示自己的美。故本题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视觉的适应。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题干中描述的小孩子刚醒,面对房间的亮灯会产生明适应。故本题选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绝对感觉阈限的概念。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故本题选D。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感知到;但可以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或无意识地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象,而把周围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题干中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字,目的是让学生有选择性的知觉重要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故本题选B。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题干中,学生坐在第一排和坐在最后一排看老师时,虽然老师在他视网膜上的像大小不一,但知觉到的老师是同样大小的形象,这反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故本题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题干中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容易被突发状况所吸引,此时引起的是无意注意。故本题选A。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在学习中努力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故本题选B。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它是由于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故本题选D。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分类。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本题选C。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分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的转移具有主动性。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它使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所以我们必须和它作斗争。注意的分散是被动地。故本题选C。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形象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题干中小芳看到题目后浮现出苹果的样子,符合形象记忆的概念。故本题选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遗忘的原因。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睡觉前学习没有倒摄抑制,早上起来学习没有前摄抑制。故本题选C。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即以概念、判断、推理等的意义为内容的记忆。故本题选A。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瞬时记忆。瞬时记忆是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瞬时记忆的特点主要有时间极短(4s以内);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编码形式主要是图像记忆为主,声像记忆为辅。故本题选B。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过度学习。学习程度是影响遗忘的重要因素。实验证明,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故本题选C。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材料是先多后少。故本题选C。
17.【答案】A
【解析】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没有目的,不自由产生的想象,因此属于无意想象。故本题选A。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类型。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利用头脑中的具体的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3—7岁的儿童主要用具体形象来思考,思维活动受具体知觉情景的影响。故本题选B。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型启发。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故本题选B。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3岁前,儿童的思维常常是伴随着动作进行的,属于直观动作思维。3—7岁的儿童主要用具体形象来思考,思维活动受具体知觉情景的影响。7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故本题选B。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散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流畅性好。(2)灵活性(也叫变通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3)独创性(也叫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故本题选B。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性思维(又称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集中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发散性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故本题选B。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就会发生,主观努力难以避免。错觉有时给生活和实践带来麻烦,造成损失,但也可以根据错觉发生的规律,运用错觉为实践服务。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
(1)问题的特征
(2)定势
(3)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个体相关因素
2.【参考答案】
(1)明确识记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复习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欣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