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1-12-24 10:50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考点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夷陵之战(维系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两晋
(1)八王之乱、五个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2)淝水之战
3.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杜绝官吏贪赃枉法;颁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赋税的征收;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
考点四: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
1.隋朝
(1)隋文帝:开皇之治
(2)隋炀帝:建立科举制、开凿隋唐大运河
2.唐朝
(1)政治
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2)经济
开元通宝、曲辕犁、筒车
(3)民族外交
文成公主出嫁吐蕃,玄奘去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
考点五: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
1.宋朝
(1)政治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2)经济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北宋设置“市舶司”,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繁盛时期(泉州——起点、广州)
(3)军事
靖康之变、岳飞抗金
2.元朝
(1)政治
元朝是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
中央行政机构:一省两院制
一省: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两院: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行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
(2)经济
在中央设立大司农司,掌管农事;编辑并颁发农书《农桑辑要》。元朝海外贸繁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3)外交
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游记》
考点六: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1.明朝
(1)政治
洪武之治:中央上,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都指挥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清君侧之恶”
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
(2)经济
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3)外交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2.清朝
(1)政治
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康乾盛世
(2)经济——摊丁入亩
(3)文化——文字狱
(4)外交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反击战: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
考点七: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导火索)
(2)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协定关税。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火烧圆明园
(2)《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3.太平天国运动
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今南京)的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4.洋务运动
(1)背景
林则徐《四洲志》“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2)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人物
中央:奕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内容
前期“自强”——军事工业
后期“求富”——民用工业
创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央成立海军衙门
创办新式教育,京师同文馆(标志着近代新式教育的诞生)
5.中日甲午战争
(1)过程: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旅顺屠杀、威海卫之战
(2)《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6.戊戌变法
(1)兴起: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
(2)发展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确定维新变法政策
(3)高潮:1898年百日维新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起用维新人士,开始变法。
慈禧太后囚光绪;逮维新派、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废绝大部分新政。
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2)《辛丑条约》(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
1905年于东京建立,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三民主义”。
(2)黄花岗起义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4)中国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新文化运动
(1)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提倡新道德
(3)后期: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欣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