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ebei.hteacher.net 2022-03-29 15:33 河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本诗。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诗意。
3.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工农红军的不畏艰险的品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室播放视频《难以忘却的长征》片段,初步了解红军长征。导入语如下: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与长征有关的视频,视频播放完了,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是啊,长征路途遥远且艰辛,但是红军战士不畏险阻,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长征,去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带领学生感知题目,讲解七律相关知识。
2.教师范读,学生能够正确断句,并解决生字生词。重点讲解“逶迤”“磅礴”。
3.自由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三)深入研读
1.全班齐读本诗,思考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板书:万水千山)
2.“万水千山只等闲”从诗中如何体现?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时间8分钟。
分句讲解: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出:本句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体现出在红军眼中困难不足为惧,赞扬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板书:细浪、泥丸)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首先,播放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其次,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出:本句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红军人的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板书:暖、寒)
3.红军经历了“千山万水”,但为什么在尾联中作者却说“更喜”呢?
明确: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明朗,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因此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长征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板书:尽开颜)
4.从诗中你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从红军战士面对长征途中所遇困难的表现,可看出他们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不畏艰险、乐观精神)
(四)拓展延伸
集体朗诵,注意停顿和语调气势,思考:结合生活谈一谈你学完本首诗的感受?(同桌讨论)
明确:应该学习红军战士的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微不足道,应该勇敢面对。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播放音乐,配乐诗朗诵,能背的同学背下来。
2.作业: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歌,下节课分享。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刘绍文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