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2-09-13 15:21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环节二:新课讲授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因此这节课我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具体做法如下:
1.中华民族大家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会提问学生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回答。
在对学生发言进行鼓励之后,我会通过课件展示少数民族的名称,在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为了保证少数民族的权利,也为了方便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中央在少数民族人数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区,在这些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现在,全国已建立了五个自治区。请学生从民族分布图上找出来这五个自治区。
学生看分布图,指出相应位置,我会相机介绍名称: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同时向学生补充我国除了五大自治区外,在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还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在此基础上,我会进行一定的总结: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
2.说说自己的民族
在学生对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名称、分布及民族自治区的含义有一个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首先从认识自己的民族出发来认识各民族的古老历史和独特文化。
课前我会请学生查找有关民族形成的传说、民族人口、信仰、语言文字等相关资料,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课堂上请学生用多种形式在班内汇报交流。
(1)汉族同学对本民族的介绍。汉族占中国人口的90%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传说炎帝和黄帝是我们的始祖,所以我们又被称为炎黄子孙。
(2)维吾尔族民族的儿童,向全班同学说明维吾尔族能歌善舞,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现今,他们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新疆,那里的葡萄干非常有名。
学生回答之后,我会适时总结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在文字、先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年纪较小,对于自主探究、自主分享的活动会很感兴趣,乐于发言并表达自己,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活动一:知识竞答
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将画有不同民族服饰、民居的卡片发放给小组成员,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之后,我会通过课件展示鄂伦春族儿童的服饰、蒙古包、傣家竹楼等图片,请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服饰和民居判断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或哪个民族的民居建筑。请各小组同学抢答,我会提问学生是如何判断的,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有些服饰和民居的特色与他们所居住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活动二:唱一唱,跳一跳
学生已经通过前面的活动从服饰和民居的角度认识了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从多角度考察各民族文化,我会通过让学生跳一跳和唱一唱的方式来认识具有民族风情的歌舞艺术。
我会播放傣族孔雀舞、藏族锅庄舞等民族歌舞的视频,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些歌舞当中体现出藏族人民那些性格特点,你能想象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吗?接下来请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模仿视频中的歌舞表演为大家演唱一首民族歌曲或者跳一段民族舞蹈,请同学们说一说谁唱的最好,跳的最好。通过让学生亲自表演,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民族歌舞的特点,也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动听的歌曲、优美的舞蹈,是各族人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节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各民族的认同感,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我将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高歌《爱华中华》这首歌曲,在歌声中感受民族团结之乐,民族祥和之乐,体会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根据本目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师生共同回忆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课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认知。
最后是作业环节,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有特色的民族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回族和维吾尔族的开斋节等。这些节日可以是汉族的,也可以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分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日画一幅宣传画,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民族节日的来历,民族节日与这个民族的环境、生活习惯和信仰有什么关系?下节课的时候在班级里举办一个民族节日专题展览会。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结合本课主要内容及其逻辑结构;我的板书主要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简洁明了,形象生动。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