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chuan.hteacher.net 2022-09-16 11:24 四川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考情介绍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考察的题型是选择题和简答题。考察的角度主要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含义表现以及对教学的启示,一般选择题喜欢在理解的基础上出例子反选和古语(《学记》、《论语》中的名言为主)反选,这就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点不能只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顺序性
1.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2.教学的启示:循序渐进。
3.古语:学不躐等;盈科后进;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二)阶段性
1.表现: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总体特征,所对应面临的发展任务也各不相同。
2.教学的启示:不搞“一刀切”,“一锅煮”。
(三)不平衡性(注意:跟自己比,强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1.表现:一方面是同一生理机能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一样(例如身高,这一生理机能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比如青春期和婴儿期长得就比较快),另一方面不同生理机能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也不一样(例如六年级学生,身高可能达到成人水准,但是心理成熟度较低)。
2.教学的启示:抓住“关键期”,“最佳期”。
3.古语:时过然后学,虽勤苦而难成。
(四)互补性
1.表现:一是身身互补(例如盲人视觉缺失可以用听觉进行弥补),二是身心互补(例如残奥会上的运动员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心智很强大,同样可以为国争光,就是常说的身残志坚)。
2.教学的启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五)个别差异性(注意:至少是两个人之间的对比)
1.表现:一是群体之间的差异,特别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男性擅长理性思维,女性擅长感性思维),二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比如说有人聪明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2.教学的启示:因材施教。
3.古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三、易混淆知识点
(一)顺序性与阶段性
1.顺序性:强调发展的方向性,整个过程不可跨越、不可逆。例如:“揠苗助长”就违反了顺序性,主要是由于跨越了生长的顺序。
2.阶段性:强调不同年龄阶段,人的特点不一样,进而发展的任务也不一样。例如: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数学学习的任务主要是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而到了中学,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所以他们的数学任务是学习较为复杂的几何图形、函数运算等。所以阶段性强调不同阶段任务不同。
例题一:人在学习概念时,一般先理解简单的概念,再去理解复杂的概念。——顺序性(强调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
例题二:人在学习概念时,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理解简单的概念,到了中学,学生随着机体成熟会去研究较难的概念。——阶段性(强调不同年龄段任务、要求也不一样)。
(二)不平衡性与个别差异性
1.不平衡性:自己和自己比较,强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2.个别差异性:至少两个人之间的对比。
例题一:在人的身高发展中,身高在刚出生和青春期成长速度最快。——不平衡性(强调同一人在不同年龄身高发展速度不平衡)。
例题二:同龄的小明和小兰身高差异较大,小明身高为180cm,小兰身高为160cm。——个体差异性(两个学生之间的差异)。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