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2-10-18 13:40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1)【参考答案】
课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初一学生积极乐观、好奇心强,但“母爱”往往是他们最熟悉又最容易忽略的一个话题,这篇课文用词用字极为精准,在品读课文中,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鉴赏的能力。同时,学生又能在字里行间体会母子情深,引导他们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体会母子情深。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身边人,激发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感恩之情。
(2)【参考答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读写“瘫痪、暴怒”等生词,理解“翻来覆去”等成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讲了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阅读感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3)【参考答案】
1)学生找出文中感触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赏析句一: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①提问: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为什么“偷偷地听动静”?
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言。
明确: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
②提问:一切恢复沉寂,母亲悄悄地进来,为什么“眼边红红的”?母亲为什么一直没有劝解儿子?
要求: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明确:一切沉寂后再进来眼边红红的,是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一直没有劝解是怕说错话伤及儿子的自尊。
③提问:从这句话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
明确:母亲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知道要给他一个静静地平息暴怒的空间。
④提问: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母亲的形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通过“躲”“听”“进来”“看”等一系列动词,运用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形象。从中体会到了深沉伟大又毫不张扬的母爱。
2)赏析句二: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提问:母亲喜欢花,可为什么她侍弄的那些花却都死了?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
明确:因为自从“我”的腿瘫痪后,母亲的心思全在我身上,没有心思和精力去侍弄她喜欢的那些花。看似平淡无奇好像多余之笔的一句话,却写出了母亲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颗心全部放在了儿子身上,这样无私的母爱不能不让人为之深深感动。
3)赏析句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①提问:此处为什么要写环境?
明确:这里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②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4)提问:“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她为自己出语不慎引起了儿子的伤心而懊悔不已,黯然神伤。她把儿子的自尊看得比什么都重,甚至在这一点上比儿子自己都敏感。所以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儿子。
5)提问:谈谈你对“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过程。“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6)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明确: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着,活得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生命是美好的,要好好珍惜、好好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4)【参考答案】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