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ingxia.hteacher.net 2022-10-24 14:36 宁夏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感知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它有助于提高学生感知的效果。这部分内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属于易错考点,常以例子型单选题的形式出现,需要考生重点掌握,故在此进行梳理、总结。
1.目的律
目的律是指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如,孩子从小随父母多次去过动物园,但对动物园里的许多动物由于每次去时没有特定的目的,因而对某些动物没有深刻、清晰的印象;而若生物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时,就会更突出其观察的目的,学生对动物园的动物也会有更清晰、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感知的目的。如,在自然常识课中,让学生观察蚯蚓,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目的,如注意蚯蚓的身体形状、头尾有什么区别,是否有脚等,这样,学生观察蚯蚓的效果越好。
2.强度律
强度律是指只有刺激物的大小、颜色、声音等刺激强度达到感觉阈限之上时,刺激物才能被人们清晰地感知到。这里的强度是指相对强度,只有相对强度的刺激才容易引起人们清晰的感知。古语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说的就是相对环境条件的适度刺激,虽然绝对强度小一些,它也会产生良好的感知效果。
因此,在制作和使用教具的过程中就应当考虑到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特点,使之具有足够的感知强度,从而使全班的学生都能清楚地感知到。如,教师的板书、实物展示、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与图片等都要适当,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看清楚为宜;教师的声音要洪亮,同时要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落,重点部分语调要强一些,以利于学生感知等。
3.差异律
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的反差越大,则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而先被感知到,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反差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而很难被觉察出来。如"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是因为黄蝶和菜花的颜色差异不大;“鹤立鸡群”则是二者的差异较大所以容易区分。大与小、黑与白、高与低、强与弱、香与臭、苦与甜等都能立刻为人们所感知,就是差异律的体现。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如,在直观教具的运用方面,挂图、标本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课件的字与背景之间的颜色反差一定要大;在教材和板书的设计方面,凡是题目、标题、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结论等都应用粗笔,主板书与副板书之间要有区分,排列得当等等。
4.对比律
对比律是指在性质、特点上具有差异性,能形成对比的刺激物同时或相继地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一个人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得特别清晰。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向学生讲解。如,小学语文课上可以将“燥、躁、噪”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结】
目的律:强调人的主观目的性;
强度律:强调刺激物的大小、颜色、声音等要达到感觉阈限之上;
对比律:强调两个或几个对象之间的差异;
差异律:强调某个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
【单选】
杨老师上课时,经常将教学重点内容全画出来,加强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的理解,这体现了知觉的(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目的律 D.对比律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感知规律。感知规律包括目的律、强度律、对比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调节律和协同律。其中,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的反差越大,则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而先被感知到,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反差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而很难被觉察出来。题干中,杨老师上课时,经常将教学重点内容全画出来,这是想让学生们将重点内容作为感知的对象;非重点内容作为感知的背景,强调对象和背景方面的反差,体现的是差异律。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强度律是指只有刺激物的大小、颜色、声音等刺激强度达到感觉阈限之上时,刺激物才能被人们清晰地感知到。
C选项,目的律是指人的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D选项,对比律是指在性质、特点上具有差异性,能形成对比的刺激物同时或相继地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一个人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得特别清晰,强调的是两个或几个对象之间的差异。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B选项。
【难度系数】★
【知识点】心理学-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知觉概述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宁夏分校
下一篇: 教师招聘笔试:生物学科知识简答(20)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