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anjin.hteacher.net 2022-11-04 16:18 天津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思想。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也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教学过程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故本题选A。
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超感知觉。超感知觉俗称“第六感”,是指不凭借感官信息而对外界事物获得知觉经验的现象。故本题选D。
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定势。学习定势泛指一类课题的练习为类似课题的学习或问题的解决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题干中的描述即是学习定势作用的现象。故本题选B。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与情绪的关系。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决定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2)记忆与想象决定着情绪。(3)注意与思维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表现。此外,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其中情绪体验是在感知过程中产生的,并通过感知过程逐渐得以体现。故本题选A。
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故本题选C。
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故本题选D。
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法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故本题选D。
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法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七条规定: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1)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2)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3)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故本题选C。
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个人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是关于如何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知识。故本题选D。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制度的发展。制度化教育是指教育活动被严格限制在学校教育系统,并且严格按照学校的一套规章制度来行事,即“建立一种具有普遍使命的、结构坚固而权利集中的学校体系”。故本题选C。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文文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