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2-12-23 17:01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2)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天王送子图》;周昉《簪花仕女图》。
(3)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属山东)人。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明上河图》是其传世名作。另外,天津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
(4)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赵孟颊代表作《秋郊饮马图》。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段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富春山居图》世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5)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善匦山水、人物,尤精花鸟竹石。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鸡图》《墨牡丹图》,山西省博物馆藏《花鸟》轴,上海博物馆藏《花竹禽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图》轴等。
(6)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为官清正,性格旷达。有“狂”、“怪”之誉,为“扬州八怪”(罗聘、李方膺、李觯、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之一。书画皆善,画中以兰竹之作最负盛名。其作品有《兰竹荆石图》轴等。
(7)齐白石,原名纯芝,后名璜,字渭清,又字兰亭,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寄园、寄萍、寄萍堂主人、老萍、萍翁、寄幻仙奴等。湖南湘潭人,擅绘画、篆刻和书法,也攻诗词。绘画以花鸟见长。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20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20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有《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等。
(8)张大千,法号大千,四川内江人,从小即在母亲指导下学习花鸟画与书法。在技法上以泼彩、泼墨相结合的手段,为中国画的用色、用墨开辟了新途径。他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代表作有《振衣千仞冈》《来人吴中三隐》《石涛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叠嶂图》等。
(9)徐悲鸿,1895年出生,江苏宜兴屺亭镇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有《八骏图》《愚公移山》等。
(10)傅抱石,江西新余人,原名傅瑞麟,因喜爱清初石涛的画,自号“抱石斋主人”,后遂改名为傅抱石。后得徐悲鸿赏识,赴日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江苏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等职。其作品有《潇潇暮雨》等。
2.外国
(1)达?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2)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3)拉斐尔,意大利杰出的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
(4)罗丹,法国雕塑家。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代表作主要有:《思想者》《地狱之门》《青铜时代》《创世纪》《巴尔扎克》等。他是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和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艺术的“三大支柱”.
(5)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代表作《亚维农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梦》。
(二)文字和书法
1.商朝
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用于王室和贵族的占卜活动。我国已出土甲骨15万片,共发现甲骨文4 500余字,目前仅破译了1 500多字。
2.西周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西周晚期的毛公鼎,腹内铸有铭文499字,是目前已发现的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3.秦朝
标准字体是小篆,民间流行更简化的隶书。
4.东汉
隶书是汉朝主要字体,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张芝是东汉著名的草书大家,被后人称为“草书之祖”。
5.曹魏
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6.东晋
“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
7.唐代
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盛唐: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文稿》;
中晚唐: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冯宿碑》《李晟碑》;张旭和怀素和尚被誉为“草圣”。
8.宋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赵佶也是位杰出的书法家,以“瘦金体”著称。
9.元代
赵孟颊与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2009年,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双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雕塑
1.商周
古蜀国的青铜雕塑,包括太阳神树、青铜大立人像、凸目人面像等,体现了古蜀先民高超的创造力和工艺水平。
2.秦朝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
3.汉
两汉瑰宝:汉阳陵(汉景帝墓)出土上万件举世无双的陶俑,以仕女俑最为著名。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是国之重宝。
4.魏晋南北朝
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开始开凿。龙门石窟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十分兴盛。(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5.隋唐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精华。
6.北宋
重庆大足石刻在佛教造像中加人大量表现民间生活的内容。
(四)手工艺
中国古代手工艺技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瓷器、玉器、纺织品等方面。
1.青铜器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汉代以后逐渐没落,工艺失传。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周原、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国宝。
2.陶瓷器
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 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 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 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唐代“南青北白唐三彩”:“南青”指越窑的青瓷,“北白”指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指洛阳出土的彩陶俑。
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景德镇瓷器:发达于元代,在明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
3.玉器
距今8 000年的红山文化辽宁查海遗址出土大量玉佩、玉饰。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型C型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距今5 500年一4 300年的浙江良渚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玉器,包括玉琮、玉钺等。经科学家勘别,良渚玉器所用玉为新疆和田玉。而在四川三星堆古蜀国遗址,发掘出土了良渚的玉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中国东西部已经有了经贸交流。
4.纺织品
现存最早的家蚕丝织品出土于具有5 000多年历史的良渚遗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仅49克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中国四大名绣:蜀绣、苏绣、湘绣、粤绣。南京云锦、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于2009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建筑
1.中国古建筑特点
木结构建筑为主,在造型上,人字屋顶和飞檐斗拱体现了最典型的东方风格。保留至今的杰出古代建筑典范:
(1)皇家建筑: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
(2)帝王陵寝: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乾陵。
(3)明清皇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宗教建筑:嵩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五台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
(5)防御工事:长城、藏羌碉楼。
(6)最为古老的木建筑:唐朝仅存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古刹佛光寺和南禅寺;千年木塔——山西应县木塔(辽代);古老的砖石建筑:河北赵州桥、西安大雁塔、大理崇圣寺三塔、开封铁塔。
2.西方建筑主要风格
(1)哥特式建筑风格:盛行于12世纪一15世纪,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以宗教建筑为多,主要特点: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2)巴洛克建筑风格:1600---1760,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主要特点: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地异教徒皈依)。
(3)洛可可建筑风格:1750---1790,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4)木条式建筑风格:一种纯美洲民居风格,主要特点:水平式、木架骨的结构。
(5)概念式风格:9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其实是一种模型建筑,它更多的来自于人的想象,力求摆脱对建筑本身的限制和约束,而创造出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建筑风格。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知识串讲(10)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