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ndong.hteacher.net 2023-01-12 10:23 山东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答疑 D.学业评定
2.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反映了教师思维的( )。
A.逻辑性 B.敏锐性 C.精细性 D.创造性
3.小红上课爱开小差,时常听着课就走神去想别的事物。小红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集中
4.对一个玩具,儿童既可按颜色归类,也可按形状归类,还可按大小归类。这说明这时儿童的认知水平已达到(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体现了影响心理发因素中的( )。
A.成熟 B.练习和经验 C.社会性经验 D.平衡化
6.运动会赛跑时,运动员听到发令枪马上起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
A.同化 B.顺应 C.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7.有些学生认为如果父母少唠叨一点,或者学校少一点讨厌的考试,他们会更愿意学习。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间歇强化 D.消退
答案解析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故B选项正确。
A选项,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C选项,答疑为干扰项。
D选项,学业评定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题干中教师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强调教师能用独特的方式对待每个学生,故本题选D。
A选项,思维的逻辑性反映了思维的条理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思维的逻辑性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B选项,思维的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是指能单刀直入的指向问题核心,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
C选项,思维的精细性或精密性是指思维过程对已有想法或方法作进一步的完善,增加或删除一些细小的、看起来不怎么重要的部分,从而使思维的产品更具体化。
综上,排除ABC,本题选D。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题干中小红上课开小差、走神是分散现象,故B选项正确。
A选项,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C选项,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D选项,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得到比较清晰和明晰的反映。
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B。
4.【答案】C。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多维思维,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事物进行归类。题干中,儿童能根据玩具的颜色、形状、大小归类。这说明儿童的认知水平已达到了具体运算阶段。故C项符合题意。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练0 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A选项,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B选项,练习和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前者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如体积大小、物体重量等)。后者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前者就是物理经验,后者是逻辑数理经验。前者由物体特性得来;后者不存在于物体本身,是由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动作以及动作间的相互协调结果所引起的,是从动作及相互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经验。因此,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对于这种思维过程中的运算,皮亚杰称之为逻辑数理运算。
C选项,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D选项,平衡化,是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的相互作用,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的因素。
题干强调“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是练习和经验因素的体现,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B。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条件反射。巴普洛夫把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题干中运动员听到发令枪马上起跑,是后天学习获得的,故此题选C。
A选项,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B选项,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D选项,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综上,排除ABD,本题选C。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负强化。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父母少唠叨一点,或者学校少一点讨厌的考试属于摆脱厌恶的刺激,增加学习的行为,故此题选B。
A选项,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C选项,间歇强化页是部分强化,是指在对刺激发生后,不一定每次都给予强化的强化法。
D选项,消退是指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综上,排除ACD,本题选B。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山东教师招聘备考模拟练习题(11)
下一篇: 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试题50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