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ndong.hteacher.net 2023-01-12 10:35 山东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1.中学生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
A.语言智力 B.行为 C.思维成分 D.反思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力知识点。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选项。
2.(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因此,B选项正确。
选项A,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是渐进的、试探的,是不断地发生错误、不断地修正错误、最后取得成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错误的行为反应会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反应会逐渐增加,最后形成固定的、正确的刺激——行为反应,也就是通过“尝试与错误”,在刺激和反应间形成联结。
选项C,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选项D,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
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B选项。
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 )。
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
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答案选择C选项。
4.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 )。
A.6~7岁 B.7~8岁 C.8~9岁 D.10~11岁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十或十一岁),这个“转折点”何时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
因此,本题答案选择D选项。
5.儿童先学习完胡萝卜、豌豆、菠菜之后再去学习“蔬菜”的概念,这属于(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类属学习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题干中,胡萝卜、豌豆、菠菜等属于蔬菜,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习,即为上位学习,故本题选B。
选项A、选项D,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选项C,并列组合学习(又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山东教师招聘备考模拟练习题(15)
下一篇: 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试题50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